人工智能的“删除”计划
肖婉雯

精典范文二
立意角度:人工智能损害人类,让人类危机重重
当今电子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这一高新科技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不过短短10年,它已经进化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无处不在。近日人工智能又在人机对战中创下非凡战绩,正式宣告了人脑的可替代性。但在看似锦绣繁簇的大好形势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人工智能复制了人类发展数千年的种种技能,却删除了人类心中最珍贵的情怀。因为从未改变的喜爱,常存心底的执着,祖辈们筚路蓝缕,逐渐从茫然未知中摸索出一条条错综复杂的道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期望子孙后代代代永存;后人秉承遗志,于经年累月的钻研中生出对这些古老技能的敬仰。但现如今,人工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轻易掌握人类经过经年累月的学习才拥有的能力,甚至能战而胜之,让各领域的诸多佼佼者黯然失色——如此一来,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心中的信仰,将曾经吸引自己的前辈的执着情怀束之高阁。
人工智能解放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却删除了最核心的思维。因为生活体验的缺憾,自身条件的不足,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未知世界、创造全新理念的脚步——因纺线效率低才有了打开工业革命大门的珍妮机;因计算过程难才有了引燃科技巨变的计算机。但是随着人工智能一步步侵入社会,人类有必要学习的东西日益减少,学习开始沦为鸡肋,人人弃之如弊履。没有思维的人工智能只能按照代码机械地工作,而隐藏在实践背后可供改进的缺憾便因此永远葬于逐渐腐朽的思维深处,让一切发展的可能都因而停滞。
人工智能达到了不少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却删除了人类最本源的自我。自我的独一无二是传承血脉的根本,它塑造了人类这个种族,是繁华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但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已经大大挫伤了人类自身——社会的基础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代劳,越来越多的人无所事事,终日沉溺于人工智能塑造的安逸的假象之中,成为丧失自我的行尸走肉而不自知,最终被人工智能当作冰冷的数据删除。
人工智能为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固然不可否认,但若人类对其不加控制,不进一步地学习,终有一天这把所向披靡的利刃会倒转刀尖,像以前将种种阻碍列在删除计划中那样,毫不犹豫地将人类“删除”。
名师点评
文章立足于人工智能的兴起所带来的问题行文,条理清晰,文从字顺。作者从材料中的事例出发,抓住了人工智能盛况背后可能隐含的危机——人类将被“删除”这一立意方向,从“删除什么”的角度拆分论点,挖掘出情怀、思维、自我这三个层层深入的关键节点,字里行间投射出强烈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