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

热点直击
1956年,为响应国家在大西北部署一所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号召,交通大学的6000多名师生欣然启程,从黄浦江畔辗转迁徙到渭水之滨。他们饱含爱国之志,坚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扎根黄土地,建设大西北,开启了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60多年的风雨历程。
向西,成为他们前行的方向;奉献,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奋斗,成为他们的生活旋律;使命感,成为他们浴火重生的精神动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党的号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正是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才有了中国知识分子从黄浦江畔到黄土高坡的西迁之旅,有了“新中国知识界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通大学的西迁之旅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长征”亦不为过。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的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几天之后,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信中,习总书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这个群体,赞扬他们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凝铸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但又不仅仅是62年前那个时代的精神。虽历经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西迁精神的光彩却历久弥新,魅力依旧。而今,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如何传承西迁精神,尽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值得每一名中国青年为之深思。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6年夏天,交通大学6000 多名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繁华的上海迁到古城西安,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这些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也正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 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指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立意方向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言近旨远、意到即止,精要表达了他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和所悟所盼,备受国人乃至世人的关注,被誉为国家政策的“风向标”“宣言书”,又是“动员令”“出征号”。在惜墨如金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特意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并言辞恳切地说:“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习总书记看来,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就是最伟大的普通人中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爱国奉献,无怨无悔”“无私奋斗”的中华传统美德。基于此,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弘扬正能量,着意挖掘西迁精神的内涵,既可回溯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提炼出西迁精神的精华,正面弘扬如家国情怀、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优秀精神,也可联想我们生活的时代,针对社会上种种争名逐利、只强调个人的不良现象,反思当我们面对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家与国等利益冲突时,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抉择。
角度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家国情怀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首要的核心是爱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三国时期曹植的爱国心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爱国誓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是南宋志士陆游的爱国斗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爱国热忱。无论是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年代,还是河清海晏的和平盛世,在中国历史上,都不乏爱国志士的不屈身影,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2年前,交通大学的6000 多名师生辗转千里,“支援大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的西迁之旅集中展现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他们看来,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愿意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一切。这样的家国情怀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今天尤为珍贵。

角度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张衡曾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20世纪50年代,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地上,一群来自上海交大的师生们披荆斩棘,历经60余年,建起了一所蜚声中外的重点大学,让相对封闭的大西北拥有了尖端科技的研发能力。正是不懈奋斗的精神,才成就了先辈们的辉煌。放眼当今中国,“慧眼”卫星遨游太空,歼-20隐形战机列装入役,C919 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等,这些无一不是国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结果……国家如此,个人亦然。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奋斗,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为理想、幸福而奋斗。
角度三 奉献是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生的境界
在交大西迁之初,那些西迁的师生们,有的含泪辞别久病的亲人,只身踏上西去的征程;有的变卖上海的房产,举家迁往西安;有的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志扎根西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是对交大先辈们的真实写照。面对他人的种种不解与惋惜,交大先辈们无怨无悔,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在祖国科技力量薄弱的大西北建造一所著名大学,这是他们为祖国作出的最有意义的奉献,这样的人生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也是值得他们引以为豪的人生。其实,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种种选择,我们坚守什么、舍弃什么,看重什么、看淡什么,取决于我们人生品格的深度,取决于我们人生境界的高度。无论是艰苦创业的交大先辈,还是平凡如你我他,只有拥有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不管地位贵贱,无论时运穷达,都始终如一,不受外界物质诱惑而易志,不因名利得失而丧志,甘于奉献,任劳任怨,成就一番事业,提升人生境界。
角度四 融入社会,融入时代,做时代建设的参与者
从生活条件、科研条件优越的大上海,到西北荒僻的黄土地,老一辈交大人不着意于个人得失,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意志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了近现代大学教育史上令人击节赞叹的辉煌篇章。在他们心中,只要是为建设国家出力,为造福社会工作,他们就无怨无悔,生活条件的好坏、个人的荣辱得失都不值一提。在他们看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人生责任和社会义务,知识分子自有知识分子的铁肩道义、历史使命,国家的召唤、党的重托就是他们西迁的号令。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融入社会,做时代建设的参与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如果一味拘泥于个人的狭小世界,或沉溺于象牙之塔,或醉心于世外桃源,超然独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置身时代之外,那只能被时代淘汰,被社会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