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1]
2025年08月10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2]。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3]已死成新塔,坏壁[4]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5]嘶。
【导读】………………………………………………………………
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虽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注释】
[1]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2]“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3]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4]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5]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