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其一)

金缕曲(其一)

寄吴汉槎宁古塔[1],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2]承一诺,盼乌头马角[3]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导读】………………………………………………………………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涉入丁酉江南乡试科场案。后虽经礼、刑两部多次严审,查明吴确无舞弊行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仍被流放宁古塔。身为朋友的顾贞观,在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向纳兰性德求救,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

康熙十五年(1675年)冬,作者离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为之作《金缕曲》二首寄之以代书信。纳兰性德读过这两首词,泪下数行,说:“河粱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当即担保援救兆骞。后经纳兰父子的营救,吴兆骞终于在五年之后获赎还乡。

【注释】

[1]吴汉槎:吴兆骞,顾贞观曾与之结为生死之交。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兆骞因科场舞弊案被株连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2]包胥:春秋楚人申包胥。初与伍子胥交好,后伍子胥欲覆楚以报父仇,申包胥发誓必存楚。及伍子胥引吴兵攻克楚都,申包胥入秦乞救。哭庭七日,终使秦出兵退吴。“廿载包胥承一诺”,言顾贞观以申包胥自比,在二十年内牢记援救吴兆蓦的诺言。

[3]乌头马角:相传战国燕太子丹质于秦,求归,秦王曰:“乌(鸦)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长叹,而乌鸦变为白头,马亦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