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戒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nié)[1],形日就惫。医谓:“为瘵(zhài)[2]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3]。岁且尽[4],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则脾土必重伤[5]。先君子[6]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7]。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无乃[8]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9]曰:“噫!是也。”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chài)[11]。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导读】………………………………………………………………
这篇短文,写自己曾在29岁时患了一场脾病,差点为名医所误的经历。作者以真实经历说明一个道理:不仅庸医能够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将性命寄托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不光是看病这种事,世上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前两段为叙,后一段为议,叙议结合,事真而理切,言简而意深。
【注释】
[1]苶:衰弱。
[2]瘵:即病。此处指脾病。
[3]峻:急迫。
[4]岁且尽:一年将终。
[5]“若春”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合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脾属土,故称“脾土”。五行中土克水,故此句言末年春天,脾病会加重。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6]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7]“病在”二句:心属火,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木能生火,故有心病的人,至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故说“得木而解”。
[8]无乃:莫非,难道不是。
[9]爽然:明白清楚。
[10]“盖是”句:成化十年甲午(1474年),作者二十八岁,三弟李三川亡。次年,继室岳夫人(岳正之女)又卒。
[11]差:同“瘥”,病愈。
[12]徇名遗实:谓徒慕其名,而不究其实际情形。徇:随顺。遗:抛弃。
[13]向:倘或。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