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耻(节选)

廉耻(节选)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善乎,管生[2]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3]”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4]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5],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6],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7]诗人之意,彼阉然[8]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导读】………………………………………………………………

本文节选自《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一文。作者针对当时士风败坏的现实,提出“行己有耻”的口号,认为一切祸乱败亡,皆因“不廉”和“不耻”;而士大夫的无耻,则是“国耻”。文章强调做人要以“礼义廉耻”为要求,做一个“独醒之人”。这篇文章虽然属于封建旧道的议论,但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释】

[1]“礼义”四句:语出《管子﹒牧民》。四维:网罟的四条纲绳。

[2]管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

[3]“人不可以”三句:语见《孟子·尽心上》。言人能以无耻为可耻,自然不会有耻辱之事到他身上来。

[4]三代:指夏、商、周。

[5]“鸡鸣”句:见《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里的“鸡鸣”与上句的“岁寒”并指衰乱之世。

[6]疏:记。

[7]《小宛》:《诗经》篇名。《诗集传》认为是大夫遭遇时乱,兄弟相戒以免祸的诗。

[8]阉然:昏暗闭塞的样子。《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者,是乡原也。”集注:“阉:如奄人之奄,闭藏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