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络循行
(一)十二经脉循行
1.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2.手阳明大肠经
(1)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二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足太阴脾经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八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5.手少阴心经
(1)经脉循行: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手太阳小肠经
(1)经脉循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从缺盆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足太阳膀胱经
(1)经脉循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在枕部分出两支向下,分别循行分布于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在胭窝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止于小趾外侧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8.足少阴肾经
(1)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胭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络膀胱。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9.手厥阴心包经
(1)经脉循行: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10.手少阳三焦经
(1)经脉循行: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循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锐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11.足少阳胆经
(1)经脉循行: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风池),经颈、肩部后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分出,下走大迎,上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从缺盆部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再经过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膝外侧、腓骨前、腓骨下段、外踝前至足背,沿足背下行止于第四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12.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阴部,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连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部。目系支脉下经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膈,注于肺中。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二)奇经八脉
1.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2.任脉
(1)经脉循行: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3.冲脉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4.带脉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固胞胎。故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带下为湿证,临床表现为胎漏、滑胎、带下、肾着、腹满、下腹冷、癫疝等。
5.阴跷脉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睑的开合和躯干四肢的肌肉、筋膜、肌腱的运动。
6.阳跷脉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睑的开合和躯干四肢的肌肉、筋膜、肌腱的运动。
7.阴维脉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临床表现心痛、胸闷、心慌、心悸、胁痛、胸胁屏伤等。
8.阳维脉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涨、头昏、目眩、昏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