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血瘀

四、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血瘀必然会导致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瘀血是由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的血液。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肝、脾等脏的功能,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通畅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一)瘀血形成的原因

(1)血出致瘀:各种外伤致使脉管破裂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其他原因,如脾不统血,肝不藏血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及时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聚在体内,阻遏脉络,都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

(3)因虚致瘀:气分阴阳,是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血同源互化,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脉道不利。因此,气和津液的亏损,亦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形成瘀血。

(4)血寒致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女性子宫易于瘀堵,子宫及阴道内的经血、白带残留与细菌聚集形成的菌团。由于女性阴道内壁布满褶皱和隐窝,瘀毒藏匿在这些褶皱中难以被清除,而阴道内特定的温度与湿度以及“血污残留”给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及养分,导致“子宫瘀毒”迅速扩散,子宫瘀毒会形成肌瘤。卵巢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无法正常分泌雌激素,形成卵巢囊肿,输卵管淤堵,导致内分泌紊乱,直接表现就是面部色斑、皱纹、皮肤松弛、衰老、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卵巢功能衰退,抗病毒能力下降,同样会引发一系列妇科疾病。

(5)血热致瘀: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致血行不畅;或热灼脉络,破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不散,变成瘀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之后,停聚在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可导致新的病变的产生。瘀血致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易于阻滞气机:气为血之母,血能载气,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瘀滞。而血为气之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2)影响血脉运行: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瘀血形成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的机能,导致局部或全身血液运行失常,如瘀血停滞于心,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可致胸痹心痛;瘀血留滞于肝脏,可致肝脏脉络阻滞,气血运行障碍,故有“恶血归肝”之说;瘀血阻滞脉道,损伤脉络,血逸脉外,可致出血颜色紫暗有块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形体官窍因脉络瘀阻,可见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瘀斑等。

(3)影响新血的生成:瘀血乃是病理产物,已失去对机体的濡养作用。瘀血阻滞体内,尤其是瘀血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地影响气血的运行,脏腑失于濡养,机能失常,生机受阻,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因而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说法。故久瘀之人,常可表现出肌肤甲错、毛发失荣等失濡失养的临床特征。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以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又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症积肿块形成而久不消散等。而且,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如瘀阻于心,血行不畅则胸闷心痛;瘀阻于肺,则宣降失调,或致脉络破损,可见胸痛、气促、咯血;瘀阻于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经脉瘀滞,可见胁痛、症积肿块;瘀阻胞宫,经行不畅,可见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有块;瘀阻于肢体肌肤,可见肿块青紫;瘀阻于脑,脑络不通,可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痴呆、语言不利等。此外,瘀血阻滞日久,也可化热。所以说瘀血致病,病证繁多。

瘀血致病虽然病证繁多,但其主要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是疼痛,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二是肿块,瘀血积聚在皮下或体内则见肿块,若在体表可见青紫,肿胀隆起,若在体腔内则扪及肿块;三是出血,血色量少或不畅,血色紫黯或夹有瘀血块;四是色紫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等;最后是肌肤甲错,脉结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