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

一、水

水邪又称水气,是体内津液内停所形成的最清稀而善流动的病理产物,属有形之邪,易于渗透到肌肤、腠理等组织间隙及停蓄于空腔中,导致全身或局部水肿及腹腔积水等。凡由水邪引起的症候统称为水证,即《金匮要略》中所说的水气病。

(一)水气病的特点

水善流动,水邪内停,泛溢肌肤,则局部或全身浮肿;水为有形之邪,充溢于肌肤腠理而使其失去弹性;水邪蓄积腹腔,可使腹部胀大;津液渗溢肌肤则下注量少,小便少。所以水邪致病的最大特点就是全身或局部水肿,尤其是颜面、眼睑、足胫浮肿。

(二)水气病的分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所以根据病因病机和主症,水气病可分为五种,即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风水是由外邪袭表犯肺,肺气失宣,通调失司,以致水湿犯溢肌表所致。皮水是因肺失宣降,脾失运化所致水停肌肤。正水是由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并上逆犯肺所致。石水则因肾阳衰微,寒水凝结在下所致。黄汗乃由水湿浸淫肌腠,湿郁化热,湿热熏蒸,营卫失调所致。

另外,《金匮要略》还根据病变累及的脏腑,将水气病分为五脏水,即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心水,多因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所致。肝水,多因肝失疏泄,水湿内停所致。脾水,多因脾失健运,水湿犯溢所致。肺水,多因肺失通调,水湿内盛所致。肾水,多因肾虚不化,水湿内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