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撮痧法

二、撮痧法

又叫挟痧疗法或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操作手法

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2.治疗选穴

根据民间治疗的经验,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腹部。

(1)头部:印堂、太阳(双侧),共3处。

(2)颈部:前颈取廉泉、天突、廉泉与天突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旁开1寸处,共5处。后颈取大椎、大椎直上后发际处、大椎与后发际连线之中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5处。前后颈共取10处。

(3)胸部:从璇玑起,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一点,共取7处。

(4)腹部:下脘、石门、天枢(双侧),共5处。

(5)肩部:肩井(双侧)。

(6)背部:陶道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1点,共取7点。

(7)腰部:命门。取穴时只要大体无差即可,民间治疗取穴并不十分准确,只要求在上述范围内,施行手法,即可取得疗效。撮抓的穴位数目和次数,可视病情而定。

3.适应证

此法主要用于治疗痧证。急性胃炎、肠炎、中暑、流行性感冒、伤风等,都属于痧证范畴。

4.使用禁忌

此法主要是用来治疗痧证的,治疗范围较小,适应证之外的病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