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挑痧法
这是用针具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刺入皮下挑断纤维丝或挤出点滴瘀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在进行挑痧前,对针具和对挑部位要进行常规消毒,消毒后方可施术。操作时,施术者以左手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轻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每点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5或6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尽瘀血。常用的挑痧部位主要在头部(从头眉心部起至双侧太阳穴各点)、颈部(颈部两侧,项部两侧各1点)、胸部(胸骨两侧肋间各0~7点,中脘穴处1点,脐中两旁各1点,下丹田左右各1点)、腰眼(背部腧穴都可)、四肢部(四肢各腧穴、手指关节处等)等。常用的挑痧法,根据手法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挑刮法:是一种先刮后挑的综合手法。操作时,先在相应部位进行刮治(刮时宜先轻后重,从上到下),使之出现痧痕后再用挑痧法把痧痕(瘀斑)挑破出血。此法具有透痧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2)挑点法:是一种快速挑提的方法。以针尖对准体表挑痧点快速进针,随后快速将针挑出。施术要求:针头不应有摇摆、牵拉的动作,又不可以将表皮挑破。此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散结的作用。
(3)挑筋法:是一种以挑提摇摆的动作为主的方法。操作时,以针尖抵于挑点中心,缓慢进针,穿破表皮后可放松左手食指的压力,打手同时将针尖翘高一点,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动作,把挑出的柱皮拉断(表皮处很容易被挑破,只作开口之用),待挑开口后,再挑出一些稍具有黏性的纤维,挑一条拨出一条,直至把开口处挑完为止。此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且可补可泻,作用较持久,适应范围广。
(4)截根法:是在挑点上从浅到深,一层一层快速把筋挑起,再挑断或切断的一种方法。操作时,施术者左手拇、示指张开,固定患者应挑部位,右手横握针柄,针尖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筋法从浅到深,把皮肉或皮下筋膜的纤维挑起,并用小刀割断,残端自然缩回。此法功效与挑筋法相似,但效果较弱。
(5)挑挤法:是一种先挑后挤的方法。操作时,先以针挑破皮层,再在出针时和出针后用左手指作相应的挤压,但应注意:①针口不宜太小;②要顺着针口向外按压,以利祛除病邪、湿毒。切勿向里方向挤压,否则变成迫邪人内,使病情加重。此法多用于指尖、耳尖、鼻尖、印堂、四缝等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
(6)挑脂法:是挑破皮层后取出皮下脂肪的一种方法。操作时,施术者和助手以双手按于挑点周围并压紧,即刺入皮下迅速挑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脂肪小体会被挤出,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液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此法具有祛痰除湿,健脾醒胃的功效。
(7)挑提法:是指在挑点上挑起一定的皮肤,垂直向上提起至皮肤拉紧时,再放下来,如此一提一放,反复进行的一种方法。操作时,施术者以针尖对准挑点缓慢进针,穿皮后即可挑提,一提一放,力量逐渐加重,每点为3~5分钟。注意不可挑断皮肤。此法常用于腰腿痛、肩臂痛等症。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8)挑拉法:是指以针挑起皮肤,斜向拉动的方法。操作时,施术者以针尖对准挑点缓慢进针,穿皮后即以针斜向拉动,一提一放,力量逐渐加重。此法功效与挑提法相似,但应用范围更广泛。
(9)挑摆法:是一种以左右摇摆动作为主的方法。操作时,施术者以针尖对准挑点缓慢进针,穿入皮肉后提起来皮肤拉紧后,做节奏的摇摆动作,幅度视所穿部位皮肤的松紧度而定。此法具有疏通经脉,祛瘀止痛,活血散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