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药物的不良反应

二、常见的几种药物的不良反应

平时生活中大家最常见到的药物有抗生素、激素、维生素、降压药。

(一)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的滥用。滥用抗生素就可能带来“四重危害”。

1.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抗生素最多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它往往是药物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对人的神经系统、肾脏、肝脏、造血系统、胃肠和局部注射处发生毒性作用。如链霉素、卡拉霉素、庆大霉素能引起耳蜗前庭器官的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磺胺类抗生素可引起皮炎、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过敏反应

几乎每一种抗生素都有这种不良反应,这是一种过激的免疫反应。像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会造成过敏性休克、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液恶病质、胶原性疾病等过敏反应。其中迟发型过敏反应危险性最大且最容易被忽视。

3.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是指发生于抗生素运用过程中的新感染。其临床表现与原发病不同,许多二重感染在临床上并无特殊症候,很难被发觉。发生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及肠道革兰氏阳性菌,这些病原菌由于反复与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接触而逐渐产生耐药性。加上原发病的影响,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

4.耐药性

抗生素分子受体可以堵塞人体细胞表面的通道,并且很难代谢出去,造成细胞通道堵塞,下次再次应用该抗生素时,没有新的通道供抗生素分子进入,导致细胞形成抗药性。同时抗生素的经常使用,会使人体内外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产生耐药性后抗生素治疗无效,所以像葡萄球菌、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才长期地危害人类。

(二)激素的不良反应

激素本是人体内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在体内作为化学信使调节各部分代谢关系。现代医学对于激素药物的使用很普遍,但其不良反应也颇多。

1.诱发或加重感染

长期应用激素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特别是在原有疾病已使抵抗力降低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病综合征等患者更易发生。

2.消化系统并发症

激素可刺激胃黏膜、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3.引起水电解质失调

大剂量激素有利尿作用。但在开始治疗时,激素未能发挥利尿作用,反而能引起水钠潴留,加重水肿,有时还会加重或引起高血压。激素能增加钙、磷排泄,减少钙的吸收,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4.神经精神症状

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激动、失眠,甚至可诱发精神病。

5.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是过量使用激素引起脂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的结果。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肤变薄、多毛、水肿。

6.其他

长期应用激素还可诱发白内障、青光眼、伤口愈合不良、多汗等。停药后还可出现反跳现象。

(三)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常用的降压药有五种,即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它们虽然可以抗高血压,减少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的发生,但它们又会产生不良反应。

1.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利尿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高尿酸血症、代谢改变(可导致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过敏反应(可见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2.β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β受体阻断药的一般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可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严重不良反应有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抑制心脏功能引起重度心衰和肺水肿,个别患者可见幻觉、失眠、抑郁等症状。

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不良反应

刺激性干咳是该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由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使缓激肽和前列腺素、P物质在肺内蓄积所致。除了刺激性干咳,该类药物还可产生高血钾、低血糖、肾功能损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少数患者仍可出现眩晕之类的症状。

5.钙拮抗药的不良反应

服药后可见颜面潮红、头痛、眩晕、恶心、便秘等,严重可导致心功能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