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湿
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湿属内湿。内湿主要是脾失健运、津液内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属无形之邪。其特点是呈弥漫、渗透状态,易停滞于脾、胃、肠、胸腹腔,流注肌肉、关节、阴窍,阻碍气机。内湿停于胃肠,阻碍中焦气机,则脘痞腹胀,食少纳呆,肠鸣尿少;脾胃受湿邪困阻,升降失常,则见呕恶泄泻;内湿外渗于肌肉关节,则肢体困重,下肢浮肿;下流于阴窍,则白带质稠量多;上逆于肺胃,则咯吐痰涎稠浊。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嗜卧思睡;湿性黏滞难去,故病势缠绵而病程长。概况说来,内湿证的临床表现以脘腹胀满、呕恶纳呆、泄泻清稀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湿为重浊有形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可导致多种病变。概括而言,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重浊有形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袭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袭人易伤人阳气。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故袭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腹痞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
(二)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浊,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若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
(三)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致病,其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病症状多表现为黏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多滞涩不畅,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证的小便滞涩不畅,以及口黏、口干等。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重浊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