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痧”象

三、“痧”象

现代中医刮痧所说的“痧”,就是指所谓“痧象”。“痧象”是在刮痧板的压力之下,瘀滞的血液从最细最薄的微循环部位渗出于管壁之外形成的。所出之痧色会因所含代谢产物的多少而深浅不同。少量的血液渗漏在皮肤的下面,组织细胞之间,皮肤并没有破损,毛细血管也没有断裂。所以当刮痧板停止刮拭的时候,随着血管瞬间的收缩反应,出痧马上就停止了,刮痧并没有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出痧的血量很少,对神经末梢组织压迫轻微,不会出现感觉功能障碍,反而因出痧迅速改善了微循环,毛细血管内瘀滞状况缓解,而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一)痧的颜色辨病性

痧的颜色形态为红色栗粒状、丘疹样、大片状潮红高起、紫红色或红色血斑、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红色痧象代表血热,血燥,身体容易引发炎症,易发脾气;出痧的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容易出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痧或血包;急性病多为栗粒状,大面积;若为血斑、血包,说明病情较重。紫红痧象表示有寒气正在进入体内,伤害内脏,由表及里,还在表层;紫色痧象是寒入内脏,容易出现如肺寒、胃寒、慢性肠炎、慢性腹泻、宫寒等现象;紫黑痧象是寒入心脾,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含氧量不够,血液缺氧,血色偏暗,易于伤人阳气;黑色痧象是重度寒气渗入身体内脏,肌肉,血液严重缺氧,没有氧气就没有阳气,导致气血阻滞,气血生化无源。

(二)出痧部位辨病位

通过出痧部位判断健康状况:凡经络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病变。根据不同部位出痧可以辨疾病的部位。例如在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紫痧或痧斑,则说明心脏功能变化,应提早预防和保健。

(1)颈项区出痧:颈部项部出痧是反应头部、颈部问题,若此区出现异型及压痛点,表示可能头痛、头昏、头晕、大脑供血不足、颈椎骨刺和增生,高血压或咽炎等疾病发生。在后部刮痧出痧鲜红是急性咽炎或喉炎,若是紫色痧斑是慢性咽炎或喉炎;在喉结下部甲状腺部位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甲状腺炎,若是紫色痧斑是甲状腺结节或囊肿。

(2)脊椎区出痧:根据脊椎所在部位,脊椎出红色痧斑,是热性病,脊椎出现紫色痧斑代表督脉阳气不足,脊髓空虚,导致失眠、脊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退行性脊椎炎,脊椎小关节紊乱等。

(3)双侧肩背区出痧:反应肩胛、肩背、肩部、肩关节、上肢问题。①肩胛区出现压点痛、结节、条索、酸胀点等,则会出现肩膀酸痛、肩关节炎、颈椎病、落枕、上肢酸痛等诸症。②如果出现紫色痧症,是长期肩背劳损所致肩胛炎、肩关节炎。

(4)肺区(胸椎1-3节,脊椎两旁各3寸区域):是呼吸道和肺有问题。①若此区出现压痛,僵硬和红点则有可能有感冒、胸闷、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②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热症或最近风热感冒,若出现紫色痧斑是肺寒症,或风寒感冒。

(5)心区(胸椎4-7节,脊椎两旁各3寸区域):是心血管和心脏有问题。①若此区出现压痛,酸胀,僵硬和红点则有可能有心脏血液循环瘀堵,心脏供血不足,胸闷。②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心火旺、心里烦、失眠等症;出现紫色痧斑是心脏长期供血不足,心脏缺氧,长期疲劳所致。

(6)肝胆区(胸椎8-10节,脊椎两旁各3寸区域):是肝胆有问题。①若此区出现压痛,酸胀,硬结,条索筋和红疹点则有可能有肝胆火旺,肝郁气滞,肝气不舒。②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肝胆火旺、脾气暴躁、失眠、焦虑等症;出现紫色痧斑是肝脏长期透资,肝血不足,肝脏缺氧,血不养筋,容易疲劳等。

(7)脾胃区(胸椎11-12节,脊椎两旁各3寸区域):是脾胃消化问题。①若此区出现压痛,酸胀,硬结,条索筋和红疹点则有可能有脾胃湿热,胃酸反流,消化不良。②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脾胃湿热、消化不良、大便溏、腹部胀气、肛门热等症;出现紫色痧斑是脾胃虚寒,不能温化水谷,水湿内停导致腹泻、大便稀溏、腹痛等症。

(8)腰肾区(胸12-腰5节,脊椎两旁各3寸区域):是肾、内分泌、生殖的问题。①若此区出现压点痛,僵硬,肿胀,皮肤粗糙,皮肤有皮纹,紫黑色,红疹点,则有可能出现膀胱炎,下焦湿热,肾虚,肾脏功能失调,糖尿病,水肿,腰痛,尿频,闪腰等疾病。②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下焦湿热、尿频、尿急等症;出现紫色痧斑是肾阳虚,女性宫寒,腰膝酸软无力,膝关节怕冷等症。

(9)臀部骶椎区:是反应生殖、泌尿、妇科的问题。①若此区出现肌肤颜色变黑,出现皮纹,有酸痛,肿胀,压痛点,则有可能肾虚,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子宫炎等疾病。

(10)各关节区:若此区出现压点痛,肿痛,变形,反应该关节有问题。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新病和热性疾病,若出现紫色痧斑是慢性病,寒湿性关节疾病。

(11)经络区:若此某一经络循行路线的皮部上出现压点痛,色沉,红疹,肿痛,变形等反应该脏腑或经络局部有问题。若某经络区刮痧出现红色痧斑是该经络热性疾病和新病,若出现紫色痧斑是慢性疾病和寒湿性疾病。

(三)出痧程度辨轻重

了解痧象判断康复程度,若出痧散在,颜色浅淡,说明病情较轻,容易康复;若出痧较多,而且点大成块、紫色血包等,说明病情较重,不易康复,需多次刮痧才能有效。若刮痧时,局部立即出现痧迹,宜改为轻手法刮拭,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简称“透痧”。

还有一些神经肌肉瘫痪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切不可硬刮、重刮,强求出痧,若多刮几次,痧象自然浮现,说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痧象”除了痧点、痧斑,还包括刮痧板下所感觉到的不平顺、沙砾、结节、肌肉紧张僵硬或松弛萎软等感觉。这些感觉是由于局部气血瘀滞所引起的组织粘连或纤维化、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