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部外伤或长期的腰部劳损等原因所引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腰及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或伴有下肢麻木和感觉减退等。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年龄的不同,以及发病早期、中期、后期的病理机制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冶疗时所采取的手法侧重面也不尽相同。
(1)急性期:症状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不能平卧,患者侧卧患肢屈曲体位,不能行走活动,腰部活动受限。多有明显的外伤史或扭伤史,查体多不能配合。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苔厚腻,脉弦紧。多为中老年患者。
(2)缓解期:症状腰及下肢疼痛症状减轻,行走尚困难,腰部活动稍受限,仍不能自然平卧,患肢可出现麻木、皮温降低、感觉减退等,舌淡紫,苔薄白或黄,脉弦。
(3)恢复期:症状下肢放射痛消失,腰及患肢仍可存在点状疼痛或小腿外侧及脚麻木、感觉减退或一肢肌肉萎缩等症状。行走尚可,可平卧休息,腰部功能活动基本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二)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补肾壮腰、活血化瘀、温阳止痛。
(三)应用产品
茴香精油、姜精油、艾蒿精油、杜松子精油。
(四)操作步骤
(1)急性期:病变部位周围的组织处于炎性水肿期,所以在刮拭时,先在治疗部位涂抹精油,腰部刮拭手法不宜过重,否则易加重水肿。刮拭主要取腰骶部的命门、肾俞、大肠俞以及患肢的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穴。
(2)缓解期:此期突出病变部位的组织无菌性炎症已减轻,水肿刺激症状已缓解,神经根压迫刺激症状尚未完全解除。手法操作时应以中等刺激量,腰及下肢并重的刮拭手法。取穴侧重于下肢的麻木及感觉减退部位,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解溪、太溪、太冲等穴位。腰部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命门、八髎穴,以及下肢外侧的环跳、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等。
(3)恢复期:本期因腰部神经根压迫刺激症状已基本消失,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可用较强刺激手法,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因而有利于下肢感觉功能的恢复,肌肉萎缩的改善。腰部亦可以用补的手法刮拭,以促进腰背肌肉组织的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取穴同缓解期。
(五)注意事项
(1)晚上宜睡硬板床,白天要系护腰带束腰。
(2)刮痧完之后注意避风保暖,避免风寒之邪入内。刮痧后应喝一杯热水,补充刮痧过程中丢失的水分,并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3)刮痧治疗时,不要过分追求痧的出现,防止刮拭过度,消耗正气,或造成软组织的损伤。
(4)同时可采用牵引及其他治疗,如湿热敷、熏洗等。
(5)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病症时严禁刮痧。
(6)若腰部有不明原因的肿块或恶性肿瘤时禁刮。
(7)腰部皮肤有破损,或破损处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以及急性炎症,红、肿、热、痛时,不可直接刮拭病变局部,可在皮损周围刮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