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

创业维艰

纽约港还看不见船的影子,愤怒的工会会员已经开始用扬声器大喊咒骂纽豪斯的口号。示威抗议的声浪响彻云霄,一架小飞机低空掠过,机身上漆着“支持工会”。

士毅·纽豪斯当时快满7岁,站在码头上,女管家抱着弟弟唐纳德,本来是一个欢愉的重聚场合,儿子们欢迎由欧洲度长假归来的爸妈。但是由于工会示威,整个情境变得极不欢愉。两个孩子第一次亲眼目睹向父亲权威挑战的示威,以及纽豪斯这个姓氏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不过,他们当时太小,还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义。

在1934年8月的一个下午,萨姆·纽豪斯和妻子蜜芝欧游数周正要返抵纽约。他俩结婚10周年,但是却被新近收购的《斯塔腾岛前锋报》的劳资纠纷破坏了二度蜜月的雅兴。“我早就告诉她,我除了对她忠诚之外,还要求她接受我对工作的奉献”,萨姆在回忆录中说。这一天看到这么多人公开反对她丈夫的示威活动,的确考验她对家庭的信心。当欧洲游轮“雅克塔尼亚”号接近纽约港岸之际,一艘载着包括工会领袖海伍德·伯朗恩(Heywood Broun)在内工会人员的小艇靠了上来。登上远洋游轮之后,伯朗恩和工会领袖告诉纽豪斯,对于一位想要把《斯塔腾岛前锋报》编辑组织起来的某编辑遭革职,工会表示强烈不满。当他欧洲旅游之际,工会人员在全岛举行示威,抗议纽豪斯开除编辑的做法。伯朗恩警告说,除非这位编辑能够复职,否则往后会让他更加难看。

游轮泊岸之后,萨姆·纽豪斯和他备感羞辱的妻子,带着儿子,突破高举示威牌群众的重重包围,上了计程车匆匆离去。可是到家门口,还有另一批支持工会的示威者等在那里,巨大的聚光灯打在门窗上,扩音器彻夜喊叫。第二天,年轻的报纸发行人在一份正式声明中说:“他们在我寓所四周示威抗议,严重地骚扰了我的家庭。可是,我绝不受罢工的威胁。”

萨姆·纽豪斯对罢工的强硬立场是成功的。由于纽豪斯在推广发行上手法高明,《前锋报》当时在斯塔腾岛已经确保将近独占市场的优势地位,这次工会罢工事件不仅没给《前锋报》造成任何损害,反而因为罢工新闻给炒热,使得读者人数略略增加。萨姆·纽豪斯买下《斯塔腾岛前锋报》之后,锐意革新业务,编辑内容则未见改善。他把业务上赚来的钱,完全投资在购买其他报业上。他在1932年买下《长岛新闻》(Long Island Press);在此后20年中,又陆续在纽瓦克、雪城斯、泽西市、长岛市和宾州哈里斯堡等地购买7家报纸。事实上,环绕纽约市,他控制的报纸总发行量已超过《纽约时报》。

通常这些报纸因为业务不振而摇摇欲坠,但在纽豪斯收购之后,他运用最早从《贝昂尼时报》学到的办法——削减开支、尽可能地增加广告收入、强调地方新闻——绝大多数原本难于生存的报纸都被他重振起来。《时代》杂志曾有如此的评论:“假若他没把美国新闻事业水准降低,他也不曾显著地将之提高。……他手下大多数的报纸在编辑内容水准上,是好是坏,或是不好不坏,都还停留在他购买时的层级。”对萨姆·纽豪斯而言,报纸都是他的私有财产,可以从中获得大笔财富,而不是找出伟大真理,纽豪斯长期编辑事务顾问费尔·哈契斯汀(Phil Hochstein)说,“萨姆从不假装自己是社会大众的恩人,他从未扬言他曾贡献给社会什么。他只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家。”

为了钻税法漏洞,纽豪斯把办报的盈余随时从银行户头中抽调出来,或是购买新“财产”,或是投资改善现有报纸硬体建设并更新印刷设备,从而不断扩大他的王国。在60年代,纽豪斯买下九家其他日报,总价1.28亿美元。其中好几家报纸买价都创了当年纪录,像《克利夫兰平原商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和《新奥尔良比开恩时报》皆是。根据萨姆·纽豪斯一本传记的作者理查德·米克(Richard Meeker)所说,1955年他为了要买《伯明罕新闻》(Birmingham News),想尽量少跟银行贷款,他甚至把“萨姆·纽豪斯基金”户头里的钱“一次完全提光”。这项“基金”是多年前他以合法避税为目的,所设立的私人慈善基金。

纽豪斯最善于掌握机会收购别家的报纸,通常他都在创办的主人刚刚过世时,花言巧语地向继承人允以巨款,并且斩钉截铁地保证绝不干预编辑政策。由于惯用此一手法,纽豪斯甚至美其名为编辑政策的“地方自治”。媒体评论家利布林(A.J.Liebling)1961年指出:“萨姆·纽豪斯先生经营作风独具一格,自成典范,他专长于对付各种悲戚的丧亲继承人,由别人的悲恸中获利。如果有哪一家出现家庭纠纷,他视之为他磨房待辗的谷子,务必得之而后快。假苦不能轻易到手,他会鼓其如簧之舌,大谈用现款交易的好处,并如数家珍地引述资本利得税法有关条款。如果卖主不满挥手送客,他也绝无不悦表情。”由于他利用此法巧取豪夺地不断收购,陆续扩大了纽豪斯的新闻王国。当然,纽豪斯家人也引为殷鉴,相互自我惕厉,万万不得步别人的后尘。

萨姆·纽豪斯及其家人通常极少与记者交往,不过有时为了想搞定重要交易,他们会利用记者制造些事端,希望有助某项生意的达成。在收购密西根州布斯(Booth)报团之前——是本世纪最大报纸交易之一,交易中包括星期日增刊《巡游》(Parade)——三位纽豪斯先生(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在1976年难得地同意《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采访要求。杂志登出一篇捧场的文章,强调纽豪斯家族对编辑内容的不干预政策。纽豪斯长期公关顾问雷·约瑟夫(Ray Josephs)回忆说,“有了《商业周刊》如此一篇文章,他必须真正警惕自己应该言出必行。当他第一次决定要运用公关时,目的是在帮他买报纸。他并购的报纸很多是家族企业,通常他们都拥有社会重要公器的使命感。他们关切买主的身份背景,不肯将报纸所托非人。”

有些报纸转手的交易能够一拍即合,双方满意地顺利完成,有些则需用点诈骗手段,否则不易成交。例如,40年代末期,宾州《哈里斯堡爱国晚报》(Harrisburg Patriot and Evening News)业主的遗孀将报纸卖给纽豪斯的一名生意合伙人时,根本不知道幕后秘密出钱的是谁。传记作家米克说,假若她知道纽豪斯牵涉此事,她绝不肯卖这份家传祖业,因为她丈夫生前极为蔑视所谓报系经营的手法。

也有他想买而又买不成的报业,买不成的原因竟然是宗教歧视。萨姆·纽豪斯在回忆录中说:“其他时间我还有很多失败的交易,但都没有因为我是犹太人而遭受拒绝那么令我愤怒。我一直不愿意谈这件事,甚至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有时候我宁愿认为这种偏见只是我的假想,但是我知道这种偏见确实存在。”

报纸工会领袖们深深了解纽豪斯与劳方不合作多次严重冲突的历史,所以他们有确实理由要特别注意他。30年代,纽豪斯在《长岛新闻》员工之中,建立了一个特别间谍网,用以找出甚至解雇那些想在他报馆里成立工会组织的人。为了这个目的,担任间谍的人能得到奖金或比较好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分配。萨姆·纽豪斯被公认是专门打击工会的报业者板,可说是已达恶名昭彰。在一次政治性的动乱之后,当时的纽约市长拉瓜迪亚(Fiorello La Guardia)曾指控纽豪斯要求他派遣警力镇压《长岛新闻》参加罢工的员工。1937年《长岛新闻》劳资双方发生流血冲突,事件中有五名工会会员受伤送医,其中一人脑部打伤,头骨破裂。拉瓜迪亚市长在流血事件三年之后回忆说:“纽豪斯一进我办公室立即下跪,求我派遣警力去揍闹罢工的滋事记者。他对我说,让我们拿棍子对付那批家伙。如果付他们要求的工资,还有谁能赚钱?”虽然纽豪斯否认市长这一番话,《长岛新闻》那次劳资纠纷不仅演变成流血冲突暴力事件,而且永远成为一项不能平息的疤痕隐痛,直到30年后报纸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