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

力挽狂澜

接掌杂志的编辑大权之后,布朗精心挑选组成了美国杂志有史以来最坚强的人事阵容。她宣布她“上任第一天第一道命令就是组成她稳定的作家班底,让杂志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得读者耳目一新”。剑及履及,说到做到,她立刻拔出康德·纳斯特的尚方宝剑,撤免了“前朝”遗下的一批不适任人员,她并表示她的杂志将是一本“具有强烈阳刚气的读物”,内容精致而洁净。1984年5月号《浮华世界》是她努力的第一期成果,封面故事似乎总结了蒂娜·布朗的自我期许:一张女星黛瑞·汉娜(Daryl Hannah)华丽绚烂的照片,她手捧两座奥斯卡金像奖,把眼睛都挡住了;照片上的大标题是“金发美女才高志大”(Blonde Ambition)。

趁纽豪斯仍在慷慨之际,蒂娜·布朗开始网罗纽约最好的杂志作家,签下以前所未有的优厚合约,其中有好几位得到六位数字的报酬——几乎是当时大多数杂志稿酬的两倍。即使“沧海遗珠”忍痛割爱的稿件,也付相当不错的“退稿费”(Killfees),布朗深信,假若想得到她想要的有关富豪名流引人入胜的报道,她必须付出最高稿酬给最优秀的作者,让他们能够周旋在上流社会圈。在这方面,士毅和他父亲萨姆就不相同,他愿意为有才华的编辑作家们花大钱。《纽约》(New York)杂志的两位顶尖特写作家盖尔·施海和玛莉·布瑞纳(Marie Brenner)都看在高薪合约的面子上跳槽过来。布瑞纳是布朗最亲信的心腹之一,新闻界公认她加盟《浮华世界》使蒂娜如虎添翼。施海特别推崇布朗不断求新求变的心态。施海说:“蒂娜有勇气承认自己所知有限,她不懂的东西,她非弄懂不可。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好总编辑,理由就在此。”蒂娜最伟大的一次运作,可能是劝服摄影大师安妮·赖布维兹(Annie Leibovitz)从《滚石》(RolIing Stone)杂志投奔过来。几乎每一期的刊物,赖布维兹都提供风格与众不同的特写与照片,使《浮华世界》得以树立令人永难忘怀的特殊风貌。

如何能够办好《浮华世界》,同仁们见仁见智,但是蒂娜·布朗知道士毅·纽豪斯的意见是唯一真正有分量的。1985年中,纽豪斯告诉一名来采访的记者说:“继续支持这份杂志在我来说不是问题。我希望它表现出财务好转的动力。”士毅不愿意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过早撒手,他已经为《浮华世界》投下太多金钱以及他个人的心力。布朗许多年后回忆说:“士毅不是一个轻易言退的人,这是他一项了不起的个性,他觉得他有个正确的直觉,他能把《浮华世界》办好,一方面在财务上成功,一方面又能恢复杂志往日的荣耀,这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

不过,士毅并购《纽约客》杂志,引起蒂娜·布朗私下深切的不安。这是她个人的秘密,她极少向同事或朋友公开提及。她担心老板会对她失去兴趣。无论如何,《浮华世界》复刊的前提就是要跟《纽约客》一较长短,争取一批几乎完全类似的读者群;士毅·纽豪斯对《纽约客》垂涎已久,但是当年他无法买到。把两份杂志做个比较,布朗只能狠下心来说大话:“我办这本杂志的目标,就是要开发类似《纽约客》的市场,但是读者年龄比《纽约客》的更年轻。”

但是底线却十分清楚。士毅现在拥有了父亲多年企盼却无法到手的世界知名杂志,他为什么还要继续承受《浮华世界》的大幅亏损呢?虽然发行数量有所进步,但是到1985年初,《浮华世界》已经赔了大约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蒂娜·布朗害怕纽豪斯的支持承诺维持不久,她忧心如焚。她不停地查询有关杂志的命运,以及如果杂志不能尽快转亏为盈她就会给撤职的谣言。纽豪斯也被布朗的优惧弄得不胜其烦。于是他学着每次都用最简短的话来回答她。“不,我不会,不,你也不会”,有一次布朗追着他进入健身房,纽豪斯这么回答。

当然,蒂娜·布朗的忧惧是有道理的。事实上,1985年5月,士毅·纽豪斯买下《纽约客》后仅仅两个月,《浮华世界》真正濒临关门的命运。对新闻界的追询,却仍然坚决地予以否认。譬如说,布朗向《新闻周刊》媒体评论员乔纳森·艾特(Jonathan Alter)重申纽豪斯的保证,购买《纽约客》,与《浮华世界》的命运,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可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两件事息息相关。

在纽豪斯家族历史上,有关的事例不胜枚举,家族把竞争对手买下,然后在两者之中择其弱者予以扼杀。在目前这个问题上,纽豪斯直觉地了解,他无法同时维持两份争取相同读者群的杂志。这不牵涉个人的好恶,而是纯就市场销售观点来看。

蒂娜·布朗费尽心机恳求纽豪斯的承诺,至少再试几期。但是这种求存的空间似乎并不够大。她必须立竿见影地尽快把情势扭转,否则她将一败涂地地被迫回伦敦去。

为了1985年6月号《浮华世界》里根夫妇跳舞的封面故事,她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请得威廉·布克莱亲自执笔撰文。布克莱曾与布朗的丈夫哈洛德·埃文斯合作编辑亨利·季辛吉的回忆录。他70年代访问伦敦时第一次和布朗及埃文斯共进晚餐,他回忆说,“她打电话给我,大概她知道我和里根夫妇私交极熟。我在社交场合认识她,不过我和哈洛德是多年老友。”

另外一则由蒂娜·布朗挑选,而引起读者高度兴趣的报道,是有关克劳斯·范·布洛(Claus von Bulow)涉嫌杀妻的故事。社交名流克劳斯·范·布洛被控企图谋杀妻子桑妮(Sunny),给她注射致命药物,使她陷入昏睡长期不醒,案情轰动整个社会。布朗深入报道这个故事,并将它分成上下两部分,上篇在1985年8月号上刊出。故事情节包括金钱、性和谋杀,是现实生活中的侦探小说。由好莱坞剧本作家也是小说作家的多米尼克·邓恩(Dominick Dunne)执笔撰文。他交出一篇剖析范·布洛个性与心理的长篇大论,令读者震惊战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变成今后《浮华世界》的典型风格。邓恩以第一人称谈话的方式写这篇报道,从许多不同角度分析范·布洛的一生。先从他女儿18岁生日派对开始,到他父亲被控为纳粹同路人受审,然后详细检视他与桑妮的婚姻,以及他的继子女责骂他是不知悔悟的谋杀者原因。邓恩不是道听途说的凭空揣测判断,而是亲自拜访范·布洛,并在他平白的生活环境里观察他,和他深入聊天。与他交谈之后,邓恩说:“不论每一个人对他有罪或清白的看法如何,大家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男子,他具有一种欧洲式上流社会的优雅。”

布朗将范·布洛故事中种种悬疑、震惊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提高杂志在高水准读者群中的知名度,也增加了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客户们的好感。她以不落俗套的手法经营杂志内容,使《浮华世界》的整体风貌,缓慢地逐渐浮现。精巧的图片配上小说体裁的深入报道,图文并茂地介绍明星名流的生活方式,内容既清新且经常出入意外,使读者觉得每一期《浮华世界》里都可能找到一些想象不到的新东西。

在她企图说服纽豪斯的过程中,有关范·布洛的这篇文章至关重要。她收到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所拍克劳斯·范·布洛身穿油亮黑皮外套照片时,蒂娜·布朗知道这批照片将对她的杂志死里求生有着无比的价值。时间已近傍晚,老板纽豪斯已经下班,她叫助理将照片立即加印一套,送到楼上纽豪斯办公室里,“从他门缝底下塞进去,他明天一早五点钟就会看到,他一定会相信,我们能把杂志办好。”布朗事后回忆说,“非常感激他的英明远见,他决定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呈送范·布洛照片时,她附了一张私人短笺:“亲爱的士毅,你 看我们有多棒!”

在范·布洛杀妻案的报道激起读者热烈回响之后,蒂娜·布朗趁热打铁地立即推出下一个新卖点。这一次是黛安娜王妃。在以黛安娜为主题的这一期杂志上,大部分内容完全符合康德·纳斯特的英国热传统心态。去伦敦旅行一趟回来之后,她亲自执笔写了封面故事,标题是:“灰姑娘的传奇”,她在文章中对黛安娜冷漠的丈夫,写了一些不尽高雅的评论,而且预言此项婚姻将难能长久。以头戴钻石后冠的黛安娜照片为封面,那一期《浮华世界》在书报摊上多卖出10万本,并且逼得查尔斯王子伉俪不得不接受电视访问予以澄清。美国人对英国王室的崇敬向往,加上电视上接着报道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的生活,使得《浮华世界》总编辑蒂娜·布朗继里根跳舞、范·布洛杀妻之后,再攻下一城。蒂娜当然是芳心大悦,她妙语双关地说,“今后十年内,我们每年都要做一期英国皇室的专题,对读者而言,他们是活生生的肥皂剧。”

士毅·纽豪斯对《浮华世界》前途的疑虑一直持续到1985年9月,杂志刊出有关范·布洛的下篇报道。就在几个月之前,布朗还安排了另一项努力,企图阻止纽豪斯关闭杂志的意愿。在布朗教唆指使之下,《浮华世界》当时的广告主任道格拉斯·庄士敦(G.Douglas Johnston)说服纽豪斯,让他相信更多的广告正在源源而来,并且陪同他参观广告排版室,让他看到具体证据。布朗回忆说,“道格拉斯·庄士敦知道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推销行动。他刚刚上任不久,他必须将我们能办好这份杂志的观念让纽豪斯接受。”布朗也恳求狄克·肖特维帮忙。一年多以前,纽豪斯拜托他非常信得过的朋友,即《时尚》杂志发行人肖特维以监护人的身份,督导《浮华世界》业务并且提供建言。他在《浮华世界》有副社长的名义。蒂娜·布朗几年之后回忆说,“狄克·肖特维那个时候在康德·纳斯特公司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和士毅关系非常密切。”蒂娜·布朗打电话到他家里,告诉他听到的消息,肖特维听了非常惊异。

布朗在电话里说:“我对这份杂志非常敏感,我想士毅可能正想把它关掉。”

肖特维向她保证:“噢,蒂娜,我不相信会有这种事。”

“他叫道格拉斯·庄士敦,这些人去《纽约客》接受面试,你说这是什么意思?”布朗反驳说,她列举为安排新工作而接受面试的员工名字。她也提到她和康德·纳斯特公司另一位副社长级人物帕梅拉·范·赞特(Pamela Van Zandt)的谈话。布朗说,“她告诉我,我已经被冻结了,不能雇用任何新人。”“好的,蒂娜,”肖特维最后说,“明天早晨七点钟我会在士毅的办公室。”

第二天早晨,肖特维从来不曾对他朋友如此直率。肖特维告诉纽豪斯,“假如你要关掉,就把它关掉。不要把一大堆人都吊在半空中。”肖特维告诉他,蒂娜·布朗是《浮华世界》总编辑的正确人选,但是那份杂志需要一个更好的发行人。

纽豪斯十分震怒。他撤换过许多总编辑,也撤换过许多发行人。他现在确信,接替约瑟夫·柯尔的现任发行人大卫·欧布拉斯基是不称职的。纽豪斯反问说:“好吧,你说该怎么办?”

肖特维说,他认为应该换掉欧布拉斯基,把发行人的职位给庄士敦。他接着说,“给蒂娜一次信任投票,并告诉她杂志全权交给她。”

纽豪斯点头称是,肖特维回到自己办公室,他立即联系庄士敦,提示他人事可能有所变动。

一小时之后,纽豪斯打电话到肖特维办公室,声音听来十分轻快。

纽豪斯宣布:“好啦,已经做好了。”

肖特维回答说:“做好了什么?”

纽豪斯告诉他:“我已经把欧布拉斯基免职,职位给了道格拉斯。我也打了电话给蒂娜请她好好干下去。”

士毅答应再给她两年,蒂娜说她是很实际的人,不须两年的证明时间,只要六个月就足够了。

让布朗最印象深刻的是纽豪斯对编务的直觉,以及对她准备推出的主题故事所做的判断。他能正确地指点出来什么主题能让杂志卖钱。在所有媒体都紧紧盯住每季业务报告的情况下,士毅的亲自参与是《浮华世界》得以继续发行的重要因素。布朗说:“士毅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了解编辑内容的构想可以扭转业务发行。假若编辑内容的构想够好、够热,趣味性以及新闻价值也都十足,销售量的整个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个情形真正的转变了《浮华世界》的命运。它使杂志成功,也使我们高居于成功的地位。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重视这份杂志,每个月都非看不可。”

蒂娜·布朗确认《浮华世界》的前途已经足够稳定,在她接任总编辑一年半之后,她终于敢在杂志前页上第一次发表“编者的话”。布朗白纸黑字地委婉说明:“有鉴于这份杂志刚复刊时的风雨飘摇,再等它一段时间,请读者拭目以待看看它是否还能存在。”当然她不会告诉读者士毅·纽豪斯差那么一点就把《浮华世界》关掉。“在我们能够安度险滩、杜绝种种杂音之前,我不觉得有特别的需要让自己跑到前台来。”

蒂娜·布朗孜孜不断地努力工作,不屈不挠地奋斗求生,终能化解极大的危机,使康德·纳斯特公司内部喜爱批评的人,以及外面新闻界想看热闹的人统统跌破眼镜。她首先技巧地拒退利伯曼企图控制的野心,然后又能锲而不舍他说服纽豪斯,使得经费不致中断。现在《浮华世界》不仅已经稳定下来,而且似乎还有持续看好的趋向。大家用布朗上任前与上任后来划分《浮华世界》的历史。

在往后几个月中,《浮华世界》的成功益加明显,士毅·纽豪斯也开始修正他原先犹豫的立场,在一项访问中,纽豪斯强调,蒂娜·布朗的做法,“非常接近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心里的想法”,虽然复刊之后,有一段时期杂志表现得漫无头绪杂乱无章。士毅心里却有一份诚恳的想法,他非常感激布朗成功地挽救了《浮华世界》。这是他历来最大的一项投资方案,一心想重振杂志往年的光辉历史,希望能与当时他求而不可得的《纽约客》一争长短,但是眼见大笔投资即将全数泡汤,自己的美誉也将受损。面临如此重大失败之际,却有蒂娜·布朗的出现,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如今这两份强势杂志他都拥有了,士毅志得意满之余,并决定将它们分开经营,相互争妍。蒂娜·布朗以她卓越才华和对文化的敏锐天赋,帮助士毅重新定位家族企业,使之令人刮目相看。从此不再有人敢说纽豪斯族下事业层次不高且形貌晦暗。

最重要的一层意义在于,布朗为一份垂死刊物注入新生命的才华与能力,制衡了利伯曼在纽豪斯王国中的权力,使她自己在王国未来的发展上更具价值。纽豪斯后来说:“工作一旦交给蒂娜负责,我们立即步上正轨。我们当时拼命想找一批新的工作人员,但是方向不对无所适从,《浮华世界》就是在等一位可以适任的总编辑。从她上任开始,情况变得非常清楚。她有能力掌握《浮华世界》的精神,并且根据新的时代意义予以重新诠释。”蒂娜·布朗从别人对待她的态度上,明显看出前后的不同。亚力山大·利伯曼不但不敢破坏她的成就,而且到处大力地夸赞她的成功。她也偶尔在杂志上白纸黑字地推崇利伯曼艺术造诣,或者他对妻子塔蒂娜的挚爱。这位老前辈人前人后的大肆恭维布朗,他说,“她是一位最优秀的协调高手,对新闻有无比敏感的直觉,又能用最适合杂志的手法予以表达。”他绝不会忘记补充一句话,“她永远都在成长,永远都在学习吸收。”1985年夏秋之季,《纽约时报》正式宣布蒂娜·布朗反败为胜”成功地扭转了《浮华世界》的方向。广告客户和新闻界,以及其他报刊也纷纷学样,佳评如潮此起彼落,蒂娜·布朗现在是全城最大的光彩,是纽约文坛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人情冷暖下的前倨后恭,布朗心有戚戚。她后来回忆说,“我想假若你能在纽约熬过第一年侥幸不被踏死,整个情势就有可能改观。曾经想整死你的那批人,能忽然变得非常善良。前后两个阶段截然不同,虽然仍是那么同一批人。如果你在纽约能侥幸进入第二个阶段,让大家知道你有本事熬过第一阶段,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加甜美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