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国最快乐的女孩
“你还没有下定决心呀?”纽豪斯不喜欢别人让他久等。1992年6月下旬的早晨他站在蒂娜·布朗《浮华世界》办公室里,他漫不经心半开玩笑似的提醒她——那个影响他们未来共同命运的问题。他急于等她的答复。就在前一天,纽豪斯告诉布朗他计划换掉《纽约客》的葛特利布,他想请她接任总编辑。很久以来,士毅对她毫不隐瞒地对杂志的忧心。当他问她对《纽约客》的意见时,布朗的评估似乎使纽豪斯陷入真正的痛苦。她告诉他,如今已经凄惨到没人看那本杂志了。从纽豪斯惊恐的表情和语意深长的一段回话,显然葛特利布已经职位不保。虽然纽豪斯对杂志的表现十分不悦,布朗仍觉得惊异,他会如此仓促地决定换人。
布朗后来回忆她在纽豪斯办公室与他会晤的情况,“士毅要我到《纽约客》去,就那么简单明了。有一天,他叫我上楼去看他,当时我觉得非常意外。我们两人曾经谈过《纽约客》的有关问题,陆陆续续的总有一年吧。我知道他对它有很多想法。但是我没有预料他会作什么重大改变,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以为葛特利布还会继续做下去。我对杂志的财务情况以及其他种种问题简直一无所知。我不知道事情已经如此紧急。”
然而,杂志的“底线”等不及了。至少在纽豪斯的估算上已经等不及了。《纽约客》以往强势的广告收入早已大打折扣,社会上对肖恩被迫去职的愤怒不平,使得问题更趋严重。杂志在60年代中期业务鼎盛时期,一年广告量高达6000页,1991年全年中,广告页数惨跌至2002页,比上一年减少18.5%。1992年6月,曾经是杂志界最赚钱的《纽约客》据说正在赔钱,每年亏损多达1000万元。拥有主权7年之后,非但没有改善它的营运,纽豪斯显然把事情弄得愈来愈糟。
根据纽豪斯的看法,杂志不能吸引广告客户的最大弱点,是它的读者年龄中间数字(median)在45岁上下徘徊。70年代被《纽约客》迷惑得爱不释手的婴儿潮一代读者,如今已近中年。业务员们抱怨太难签到针对年轻人市场的新广告。纽豪斯警惕于研究统计报告上显示的资料:《纽约客》正在快速失去读者。最后,他决定葛特利布非走不可,最大原因还不在于他主持编务的表现,而是因为他对读者成分的了解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