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兵出线

异兵出线

在纽豪斯新的公寓里,举行为《浮华世界》新任总编辑格瑞顿·卡特接风的酒会,宾客们似乎还未尽兴,可是所有的灯光变暗,然后又更暗,一刹那变得全黑后,随后重放光明。这是故意做的。

虽然士毅和妻子维多利亚·纽豪斯还保留他们纽约东区寓所——连同所有贵重的艺品收藏——作为偶尔举行晚宴和其他社交应酬之用。但是在90年代初期,他们已经搬进“联合国广告”(UN Plaza)内的豪华双层新公寓作为永久宅邸。在酒会中,许多新进工作人员一面啜饮红酒,一面浏览参观精心设计的宽敞公寓,地上铺的是白色地毯,满墙挂满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欣羡万分。灯光的明灭是故意设计的讯号,表示客人们该回家了。士毅上床时间大约在晚间九点,假若他第二天黎明之前得赶到康德·纳斯特公司上班,这的确是他所需要的休息时间。一位《浮华世界》的编辑说:“八点正,灯光熄了又亮,这是我们必须离去的信号。他常在家里为康德·纳斯特公司办各种活动,但他却恪守他的生活规律,有点让人觉得怪怪的。他们把灯关了,于是大家非走不可。”

挑选格瑞顿·卡特接任《浮华世界》总编辑也一样地令人有点匪夷所思,似乎非常高深莫测。对许多工作人员而言,卡特和《间谍》杂志密不可分。《间谍》杂志总编辑卡特和《浮华世界》总编辑布朗,曾经有过一段非常严重的过节。布朗当年为了争取广告,不惜放下身段写了一封极尽阿谀肉麻的信给广告经纪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这封信不慎落入《间谍》手里,竟然将它全文发表,用以挖苦布朗,使她忿怒万分,双方因此曾经你来我往对骂了好一阵子。

卡特在加拿大长大,大学没毕业就退学了。他先在一家周刊工作,后来刊物经营失败停刊。70年代他闯到纽约,在“时代·生活”旗下一家杂志,找到一份记者工作。在“时代·生活”公司里陆续换了好几个工作,始终觉得前途有限。于是卡特和另外三个同伴:以前“时代”同事库特·安德生(Kurd Andersen),以及汤姆·菲立普斯(Tom Phillips)、史蒂文·施瑞吉(Steven Schragis)共同创办《间谍》杂志。他们的杂志从一开始就是一份经常骂人的讽刺性月刊。80年代,许多明星名流偶像人物都吃过他们的苦头,而同样地这批人,又刚好是《浮华世界》力捧的对象。《间谍》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内容,非常具有英国式的讽世味道,正对上80年代年轻人的胃口,是“哈佛俱乐部”之类社团成员的心爱读物。当然《间谍》也因而得罪了一大票大人物。卡特说:“我们从不会丢失一个既有的广告客户,但我们也永远是许多大广告客户的拒绝往来户。我们从来也拉不到‘伊夫·圣洛朗’(Ralph Lauren)或是‘汉姆士理’(Hemsley)的广告。”事实上,广告的来源缺乏,是1991年《间谍》杂志决定卖给一个富有投资集团的主要原因。

1985年卡特为了向一些投资者筹款创办《间谍》杂志,他声称拥有加拿大渥太华“卡勒登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学士学位”。他又说曾经替加拿大前总理杜鲁道写过演讲稿,并且,曾在加拿大创办过一份成功的月刊。1989年,《纽约》杂志一名记者为了要写一篇有关卡特的特写报道,经他仔细查证,发现《间谍》杂志那位“勇者无惧”的总编辑,根本不是卡勒登大学毕业生,杜鲁道身边高级助理们没人听过他的名字,他所说的那份令人骄傲的加拿大杂志是间破产停刊的杂志社。被逼得无可奈何,卡特终于透露他往事的真相。像一个答应改过自新的坏小孩,卡特承认:“当我来到纽约时,我穷得一文不名。我需要一份工作。我彷徨无主,想回学校念书可是年龄上已经太迟。”

无论如何,卡特终能从施瑞吉以及其他一大批投资人口袋里,弄出280万美元创办《间谍》杂志。其中很多投资者都是有钱人家的纨绔子弟,当他们听到《间谍》杂志创办的宗旨,是要泄社会上那些自命不凡者的气,以及露他们的底,于是大家同感兴奋,纷纷解囊。

《时尚》杂志总编辑,对纽约社交圈透彻了解的安娜·温特发现卡特身上具有某些特质,她认为这份特质对她专门报道时装、设计,与国际名流的刊物非常必须。1988年温特决定聘用卡特担任《时尚》的特约编辑,很多人都觉得这项人事是一种怪异的决定。结了婚有三个孩子的卡特急需这份额外的薪水。卡特跟《时尚》签了约,负责写一些文章和评论,他开玩笑他说:“不必再那么穷了,可以付车子贷款,以及给孩子缴学费。”

一旦跨进纽豪斯王国之后,卡特非常快速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间谍》杂志的前任总编辑,曾在刊物上为文讽刺布朗,说不知道《浮华世界》里到底谁在吃谁,卡特现在已经能够完全站在《时尚》的立场为文了。后来他还要证明,他能和康德·纳斯特公司里的许多一流角色们,平起平坐。1992年夏天,卡特出入意外地升任《浮华世界》总编辑,康德·纳斯特内部人士认为是安娜·温特的一项杰作。大家看出《时尚》总编辑是公司里逐渐浮现的一股力量,提拔卡特是她不动声色施展手腕的一记重拳。熟悉内情的很多人认为,将来接替利伯曼、担任公司编务总监、督导纽豪斯所有杂志事业的人选,最可能的就是安娜·温特,而不是比她更外向耀眼的蒂娜·布朗。先前,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温特对《浮华世界》未来动向所具有的强势影响力。

纽豪斯决定选择格瑞顿·卡特接替蒂娜·布朗担任《浮华世界》总编辑的消息一旦宣布,康泰·纳斯特旗下庞大的刊物集团,立刻众口一声地歌颂恭维卡特。这项决定由布朗公开的赞成附议,她赞扬他是好的人选。她和卡特一起微笑接受新闻记者拍照,士毅站在一旁,对友善的记者们,发表他惯用的那种像古埃及法老王般高深莫测、模棱两可的谈话。

温特赞成并且支持卡特,也是她为公司觅才、举才的具体表现。尽管给人太过活跃进取的形象,卡特进入公司之后,一般人对他印象都很好,包括纽豪斯在内。1991年离开《间谍》杂志,卡特曾短期主编过一份名叫《纽约观察者》,以桃色纸张印刷的周刊。他把周刊办成曼哈顿媒体业界必读的文化、政治性的刊物,康德·纳斯特大楼里,很多人都是他的读者。卡特是个健谈的人,常有机会和士毅聊天,天南地北不亦乐乎。也许是他有点像影星葛里哥莱·毕克那种坏孩子的形象吸引纽豪斯,可是真正的深刻印象,却是他能把生命力灌注于编辑内容中的能力——在他手下高级编辑之中,纽豪斯最欣赏这份能耐。

蒂娜·布朗要走,《浮华世界》需要一位有活力的新总编辑,能使得刊物运作如常,甚至能为未来开创新机。至少温特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当正确的时机到来,温特像一个好老师辅导她的得意学生一般,在纽豪斯耳边提出卡特的名字。卡特的好友和亲近的同事们,都十分肯定地认为是温特替他争取到《浮华世界》总编辑的工作。

犹如利伯曼惯用了几十年的手法,安娜·温特现在学会如何把她的想法先私下告诉纽豪斯,提出一个名字或者一个构想,然后催促他予以实现。在康德·纳斯特内部,找出对老板纽豪斯和自己都最有利的事,然后假老板之手予以完成,乃是一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法。了解《浮华世界》新总编辑产生过程的少数圈内人,对于温特技巧谨慎的说服能力赞赏不已。一个了解内情,并且曾在不同时期分别和卡特、布朗和温特共事过的编辑说:“假若你是一个马基雅维里的信徒——在纽豪斯公司里,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能了解,可能她要他的原因是她觉得他会做得很好,但是不如布朗那么好,于是,对她不构成威胁。”

在《浮华世界》内部布朗的死党眼里,卡特是一个曾经侮辱过他们的卑鄙篡位者。他的任命使大家又愤怒又难堪。经营《浮华世界》将近十年,工作上的辉煌成就,使布朗有机会接掌《纽约客》、《浮华世界》现在是最热门、最受瞩目的一本刊物,照理说她在决定继任人选上,绝对拥有很大的发言权。事实上,纽豪斯在决定布朗接掌《纽约客》之前,早已有了卡特接布朗的腹案,这件事的确让所有的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布朗事后自圆其说,声称《间谍》杂志的前任总编辑是她考虑的少数继任人选之一。知道内情的人认为他绝非她心目中的第一人选。

在公开场合,布朗不承认卡特的新职是由于温特的推介。她强调纽豪斯是真正当家做主的人。她说,“士毅早就认识卡特,欣赏他在《纽约观察者》的杰出表现。我确知那是士毅的决定。卡特不需要别人介绍。士毅对他知之甚深。他在杜交圈里认识他,了解他的工作能力。”

纽豪斯再一次调整他王国内部的人事,但他这次终能避免掉使他声名狼藉的人事风波。葛特利布以最佳君子风度平和地交出职位,而布朗对继任人选也没有公开表示任何反对意见。但是据了解内情的工作人员私下表示,布朗和卡特之间仇隙极深,不过两个人都把这份情绪埋在心里。卡特的一个密友指出,“相信他们心里一刻也不停地在诅咒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