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风云
在“兰登书屋”的世界里,“诸神”出版部有如一个小村庄般遗世独立地独处于大厦27楼,希夫林带领手下一批年轻精英编辑使之自成格局。
连上27楼的电梯也是独特的一部,与其他“兰登”编辑所使用的电梯不同。
公司里其他部门高级主管对“诸神”在编务及财务上享有的自由程度,心态上显然感觉不平衡。纽豪斯对“诸神”到底有什么想法,外人不得而知。希夫林的妻子是维多利亚·纽豪斯的朋友,大家偶尔会有社交往来,所以对这种别人侧目的情况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警惕心。不过,当罗伯特·伯恩斯坦被迫去职之后,“诸神”出版部很快就成为艾伯托·纶塔尔第一波整顿计划的开刀对象。维塔尔是一个只懂赚钱的经理型人物,纽豪斯雇他来就是要削减成本开支。1989年伯恩斯坦离职那年,“诸神”是赔钱的。可是大多数了解“兰登书屋”那一年财务收支状况的人都知道,与“皇冠”出版部(Crown Books)的问题,或是许多先付大笔头款而后市场很差的书约比较,“诸神”的亏损数字不大。真正使维塔尔生气的,是希夫林对“诸神”赔钱所持的那种毫不在乎的倔傲态度。希夫林说话时温文儒雅,与其说像大公司主管,毋宁说更像一位大学英语教授。他回忆这段往事,“‘诸神’一向希望出版最好的书,即使其中有些会赔钱。但是维塔尔来了以后,公司的气氛大不相同。他觉得我们会对其他出版部门引发不良后果。”
上任两个月之后,维塔尔向希夫林摊牌,要他把“诸神”新书出版名单由120本减成40本,工作人员也要按此比率裁减。希夫林断然拒绝,并且一怒辞职。对这件事双方各执一词。希夫林说维塔尔告诉他,要“诸神”出版的书单里包括有右派的书,也要有左派的书。维塔尔否认有这样的说法,他说:“百分之百的不正确,我是就事论事。‘诸神’出版部的问题绝对是最令人刺眼的。任何部门都可能有赔钱的一年,但是连续几年下来……这对别人不公平。”
纽豪斯和“兰登书屋”新来的董事长维塔尔,没有料想到气走希夫林的严重后果。罗伯特·伯恩斯坦去职所引起的群情哗然被压抑下去,主要因为伯恩斯坦本人不愿大事张扬。很久以后,伯恩斯坦仍然认为抱怨自己处境并不光彩。(有些编辑认为伯恩斯坦拿了纽豪斯一笔大钱,同意在某一段时间内保持沉默,但是伯恩斯坦公开表示他决不会签这种可耻的闭嘴协议。由于伯恩斯坦在人权和言论自由上众所周知的严正立场,纽豪斯可能也不敢提这种要求。)
希夫林情况不同,他和老板在高职金协议中约定,一年之内不向新闻界发表任何公开谈话。事实上,纽豪斯花钱买得希夫林的缄默。但是他手下一批感情已经水乳交融般的编辑和许多著名的作家,则另有一番看法,他们决心不让他如此不明不白地悄悄隐入暗夜。希夫林手下编辑在集体请辞之前,在公司总部大楼里发动了自己的游击战争。他们将自己一方的说词以发新闻通稿方式,电传给各个新闻单位,并且分头打电话给相熟的新闻记者,他们把维塔尔描述成只懂收支数字的庸俗小人,一心只想毁掉“诸神”及其尊崇文学的传统。维塔尔虽然有点高傲,但也还算是一个和蔼的人,他对接手经营“兰登”一事,自感任务重大,希望有所作为,认识他的人也都惊异他居然被形容成如此不堪入耳的恶棍。维塔尔虽然是个行政首长,他对编辑们仍给予相当大的自主权。
“诸神”内部群情激昂,矛头虽然指向维塔尔,但是真正愤怒的对象,是后台大老板纽豪斯和他经营“兰登书屋”的基本作风。纽约的文坛在几个月间,先后看到伯恩斯坦与希夫林扫地出门,大家认定“兰登书屋”出事了,金字招牌已逐渐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