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辛普森
大约350名作家、文学出版经纪人,和许多“诸神”编辑们,在“兰登”总部门外高举标语示威游行。曾以畅销书《比利·巴斯盖》(Billy Bathgate)获得1990年3月“全国书评人协会”著作奖的作家杜特罗(E.L.Docotorow)高呼抗议口号,直斥“诸神”的人事闹剧使“兰登”自毁长城。杜特罗宣称:“将他们只图赚钱的标准加诸于‘诸神’出版部,即使不具审查钳制言论自由的意图,但压制言论是一项实际后果。言论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扇门被纽豪斯的手法紧紧关闭。”
早在十年之前,1980年的3月,杜特罗就曾在联邦参议院反托拉斯小组委员会作证,警告政府正视传媒巨子购并掌控出版事业的危机,以及它将窒息美国生活方式中不同意见得以自由表达的严重后果。
以文学艺术家敏锐的先知见解,杜特罗似乎早已看出像纽豪斯之流的出版商,对文化所能造成的恶劣影响。他警告说:“出版事业是一个高效率的、赚钱的机制,购并被整体掌控经营,必将妨碍此一机制的正常运作。品味被改换,应该复杂的被简化,且只雇用唯命是从能赚钱的人事,因而逐渐改变书籍的本质,另外创造出似书而非书的印刷品。正如今天的食品工业,加添人工味道,包装得有利于快速销售和大量分销,并且在广告上告诉我们,豆子和糕饼就像母亲亲手做的那么好吃。”杜特罗的先见之明,现在已成事实一一摆在眼前。
“兰登书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詹姆斯·密契纳(James Michener)从1950年开始,有33本书由“兰登”出版。他对伯恩斯坦突然被撤职,对“诸神”在处理员工辞职事件的手法表示高度反感,纽豪斯为了安抚这位衣食父母的反弹情绪,特地亲自率同维塔尔前往华府,在一同旅馆房间里会晤密契纳,向作家解释他自己的立场。三个人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密契纳的态度变得和缓,燃起对纽豪斯的同情之心。
在“诸神”出版部事件中,纽豪斯另一次插手的事也与其衣食父母有关。他想留住公司里另一个能赚大钱的名字——漫画人物巴特·辛普森(Bart Simpson)。
维塔尔在希夫林离去后不久,在他办公室里约见“诸神”出版部一批高级编辑,他们每人都提出一封辞呈。维塔尔个子矮小,方方的脸有点像老虎狗,一双蓝眼睛,说话带点意大利的欧洲腔调。有关“诸神”的震撼性新闻几乎天天见报,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维塔尔鉴于事态严重,于是有改变立场争取停火的打算。
他对这批递上辞呈的编辑们说:“我不会接受你们的辞职请求——至少不会马上接受。”他冷峻的欧洲式表情显现权威,语意中也表示他可能会重新考虑。维塔尔向大家保证“兰登书屋”根本没有什么改变,他叫大家回家去,洗个澡冷静下来重新考虑。编辑们却完全无动于衷。
有一个人反唇相讥:“假若万事正常,毫无改变,为什么把安德烈免职?”维塔尔面对这么一群希夫林手下大将,大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编辑,个个留长发,满脑子属于新一代的偏激思想,双方对峙的局面十分尴尬。他原本有缓和局势停火之意,如今狼狈之下敌意陡升,双方言词你来我往,演变成愤怒的恶言相向。这种情况维塔尔和纽豪斯原来并不那么在乎,但是当他们发现“诸神”编辑之中辞意最坚的竟是温蒂·伍尔芙(Wendy Wolf)之际,反应立即不同。
就像安德烈·希夫林当年培植史塔兹·德克尔的写作才华一样,伍尔芙发掘了麦特·格洛宁(Matt Groening)在漫画上的无比才气。他的作品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周刊《村声》(The Village Voice)上。以伍尔芙为编辑,“诸神”出版部出版了一本格洛宁的漫画集,书名就用《村声》上原来的漫画题目“邪恶生活”(Life in Hell)。格洛宁随后又创作出另外一套漫画人物,名字叫“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这批漫画人物搬上电视,成为最叫座且风靡一时的卡通电视剧集,而“诸神”出版部又据以改编成书,正准备1990年圣诞节前后假期推出上市。他长期的知遇编辑温蒂·伍尔芙有意去职,麦特·格洛宁带着他身价千百万美元的卡通创作人物——厚脸皮的辛普森——当然也一定会随她而去。想要留住这棵摇钱树,士毅·纽豪斯打定主意要刻意笼络劝服伍尔芙留下。
从维塔尔办公室不欢而散地出来之后,伍尔芙立刻接到大老板的电话。“喂,我是士毅——你愿意来我这谈谈吗?”纽豪斯问她。
伍尔芙有点犹豫,终于同意去他康德·纳斯特大厦办公室谈话。在长达45分钟的讨论里,纽豪斯毫不保留地说出他认为“兰登书屋”在伯恩斯坦主持期间经营得有多糟糕。伍尔芙听了虽感惊异,但是不为所动。
她回忆说:“他说他要整顿‘兰登书屋’,事实上几年前就该做了。在我听来这是对罗伯特·伯恩斯坦非常冷酷的批评,而罗伯是出版业界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于是我体会到,它的原因并不全在金钱,还有权力和控制上的因素。”
正如伍尔芙所理解的,纽豪斯追求的只有一件事。伍尔芙回忆说:“他们想留下的唯一编辑,就是拥有辛普森的那一位。”尽管纽豪斯亲自恳谈慰留,温蒂·伍尔芙终究铁石心肠,拂袖而去。
无可否认的,在并购不到十年,纽豪斯已经彻底改变了“兰登书屋”的组织建构,并且也不断地改变它的基本方针。一度认为纽豪斯会放手任由伯恩斯坦来经营“兰登”的那些人,如今,都大为惊异“兰登”的改头换面。纽豪斯表示,改变“兰登”经营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变得太大,需要更多的直接督导管理。进入90年代,“兰登书屋”出版公司不能再像伯恩斯坦主张的那种一群山脉,群峰竞起,而要像纽豪斯说的,成为一座大山,纽豪斯自己就是峰顶。
不管得到了什么,但是“兰登”的独特风格品味,像杰森·艾普斯汀年轻时所醉心讴歌的《安乐乡》,却将永远绝迹。《国家》杂志主编维多·纳瓦斯基(Victor Navaskv)评论说:“每一个人都说‘兰登’与其他大出版公司不同。即使在士毅·纽豪斯并购之后,也不会搅和降低文化素质。事实上,‘兰登书屋’现在已经和其他出版公司水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