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奢淫逸
脱衣舞娘在台上仅着小布带昂首阔步,不时抚弄裸露的胸部,作家凯思·马诺(D.Keith Mano)礼服的领带仍然端正,他露齿而笑,并还算清醒地拿着一叠一元钞票,在厅中来回走动。
马诺向不懂、或还没开始这么做的人们解释,“给小费的钱”,塞在“上空”舞女吊袜带里的钱,表示赏心悦目。
欢迎光临明星俱乐部(Star Club)!“兰登书屋”一群高级主管们慌乱地报以微笑回应。
1991年8月一个又湿又热的晚上,脱衣舞厅变成了庆贺新书出版的场合,脱衣舞表演成了书商另一种娱乐方式。
“兰登书屋”董事长艾伯托·维塔尔和他手下编辑们包下曼哈顿一家脱衣舞厅,并开出版界风气之先,用惊世骇俗的怪诞手法庆祝马诺一本新小说的出版。书名很恰当,就叫“上空”(Topless)。马诺白天是《花花公子》(Playboy)的特约编辑,对如此一场别开生面的酒会乐不可支。他已经把小说的电影版权卖得50万美元,现在他正帮忙收钱支付当晚的舞厅账单。虽然士毅·纽豪斯没有现身,但是绝大多数“兰登书屋”的高级主管和编辑们都露了面。维塔尔甚至还携同妻子出席。马诺花十年工夫作资料研究写成这本小说,那天晚上的八名舞女也是他亲自精心挑选的。她们在台上骚首弄姿,乳浪臀波,直跳到一丝不挂为止。
通常新书发表会都是在一家餐厅或是曼哈顿知名的酒吧举行。有时候出版公司也会别出心裁地找其他型式的场所,希望耍点噱头取胜宣传。但是绝对从来不曾有人做过类似这种事。一位女作家因工作关系不得不来参加,她说:“这是我写作生涯中最奇怪的一夜。一群裸女疯狂地舞动,可是任谁也不敢正眼多看。整个场合尴尬而不搭调。”
“兰登”出版部发行人哈洛德·埃文斯(Harold Evans)很迟到场,一个人前来没带妻子蒂娜·布朗。他蜻蜒点水般应酬一下,旋即离去。公司另外一位女主管卡洛·史耐德(Garol Schneider)几乎整晚都用手遮住眼睛。杰森·艾普斯汀似乎也乐不起来。出版界奉之为圣经的《出版家周刊》摄影记者赶来拍照时,艾普斯汀强颜欢笑的挤出一副假笑。周刊在下一期的报道上,登出一张艾普斯汀笑脸的小照片,夹在两张脱衣舞娘大胆展示的大照片之间。
在这次脱衣舞庆会前不久,“兰登”公司在拉斯维加斯主办了一项以“冰上裸女”为题的人体素描晚会,招待参加“美国书商协会”(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 Ciaton)年会的代表们。显然,“兰登书屋”的编辑们,已经从康德·纳斯特集团那里学得几十年前就懂的小秘密。性增加销路、性是好卖点、性能赚钱。公司现在愿意追求以性爱和暴力为主题的大套头书,这是一项新的发现,“兰登书屋”以前想也不敢想,想也不会想的——当声音卓著的“艾弗瑞·克诺夫”(Alfred A.Knopf)发行人桑尼·梅塔(Sonny Mehta)同意以“佳酿”出版部(Vintage)名义出版《美国惊魂》(American Psvcho)时,“兰登”这项新的心态暴露无遗。
这本描写纽约华尔街一名精神病患者的小说,作者是当年26岁的布瑞·伊斯顿·衣理士(Bret Easton Ellis)。他先前一本小说《比零还少》(Less Than Zero),叙述有关在洛杉矶一 群雅痞族的生活方式。衣理士《美国惊魂》的原稿原先已被“西蒙·舒斯特”(Simon&Schuster)出版公司接受,后来又被拒绝。“西蒙·舒斯特”过去一向被认为是“兰登”公司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而且在出版事业的正派经营风格上比“兰登”要差一截。虽然已经为《美国惊魂》一稿付出30万美元头款,据说“西蒙·舒斯特”上层主管读稿之后,对其栩栩如生的暴力描写仍然觉得恶心不已。
事实上,生动的描述暴力还不足以说明“西蒙·舒斯特”宁愿赔掉30万头款也不肯出书的理由。在书中,衣理士的精明年轻男主角——柏垂克·白特曼,一个注意穿着、迷恋高级服饰的角色,似乎是《绅士季刊》杂志(GQ)典型读者——喜欢用“迷死”(Mace,一种小型喷筒里内藏着能使人暂时麻醉的化学药剂)制服和他约会的女性,把她绑起来,咬掉她的乳头,再把饿鼠放在她下体啮咬。为了好玩,白特曼把女子的头颅和双臂用刀切下,然后用电锯支解她剩余的尸体。
当“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拒绝出书时,衣理士和他的经纪人大为光火。“西蒙·舒斯特”以故事内容匪夷所思太过虚构为拒绝的理由。桑尼·梅塔却以“宪法第一条修正案”为由赶来抢救。“克诺夫”出版部有出过十九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辉煌记录,梅塔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过于莽撞行事,他用了也是由他负责督导的另一个出版部门“佳酿”的名义,以平装本方式出版了这本小说。梅塔在出书说明会中指出:“衣理士先生的新书,具有震撼性的描述和匪夷所思的曲折情节,我觉得此书理当出版。我们以原书平装本正式发行《美国惊魂》,希望能以最迅速方式吸引更多的美国读者。”他的敏捷反应使他立即卖出25万册《美国惊魂》。明眼人一看即知,梅塔纯粹是个只想赚钱的机会主义铜臭商人。
梅塔在“兰登”工作很久,在伯恩斯坦负责“兰登”时代,梅塔曾被传说差点丢职。但是他凭借着在纽豪斯公司里,所必须具备的存活政治手腕和市场行销才干,终于屹立不倒并且脱颖而出。
阿吉·辛·梅塔(Ajai Singh Mehta),他喜欢别人喊他桑尼(Sonny),是一个非常注意时髦的男人,爱穿黑色的休闲服装,偶尔在办公室里脱了鞋,只穿袜子在室内走动。言行经常神秘兮兮,什么事都藏在肚子里不和外人畅谈。“兰登”旗下的作者之一史普定·格雷(Spaulding Gray)说,“他像一只蜥蜴,少靠外力而能自求生存。他冷静、冥想、只听、不说。”晚间,常在曼哈顿夜生活圈子里出没。《老爷》杂志(Esquire)在一篇文章中形容他是一个社交圈里的夜猫子,“吃得很少,喝得很多,好像能彻夜饮酒而不醉,同伴们酒醉失态之际,他反而大乐。”
梅塔是一位印度外交官之子,自幼有机会全球旅行,后来在英国剑桥大学受教育。他曾经主持伦敦“潘恩”出版社(Pan Publishing House),出版大众市场或高级品质两种不同类型的平装读物。1987年,克诺夫(Knopf)出版部发行人罗伯特·葛特利布离职,推荐梅塔接任,当时“兰登”董事长伯恩斯坦没有采用自己的人,反而接受葛特利布的推荐人选。
葛特利布解释说:“桑尼是一位真正爱书的热情读者;其次,他热爱卖书生意;第三,他有一份非常强烈的独特风格。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克诺夫’出版部就有这么一份风格,我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不能替‘克诺夫’找一个没有独特风格的人。”
梅塔傲岸自负,不拘细节,连打给他的电话也常不回复,于是逐渐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有时候在私下场合里,梅塔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对伯恩斯坦的不悦。传言很盛,说伯恩斯坦正在悄悄地寻觅人选接替梅塔。
梅塔在“克诺夫”的职位正在岌岌可危之际,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伯恩斯坦被迫去职,维塔尔接掌”兰登书屋”。梅塔涸辙之鲋竟得起死回生,他立即大声疾呼,响应支持“兰登书屋”新老板的赚钱第一政策。
梅塔在生意上眼光独到,对读者的兴趣与市场的了解也都十分深入。“克诺夫”出版部出版的《内战》(The Civil War)原拟定价40元,梅塔决定将它改定为50元,这本书非常畅销。由于定价的提高,使公司增加数百万元的收入。
梅塔是个走大众化市场路线的出版商,他将平装本小说的市场竞争手法,带进精装本图书的世界。他注意封面的艺术设计、纸张品质,以及新书的广告。
梅塔推销手段表现得最成功的一次是1991年出版女作家约瑟芬·哈特(Josephime Hart)的色情小说《伤害》(Damage),往后好几年之中,出版界竞争对手们仍在称赞《伤害》一书的漂亮生动设计,奉之为出版业的经典教材。《伤害》的版本尺寸比一般的书本稍小,封面封底设计得十分精致,使人一见之下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大多数书评还没出现之前,《伤害》已经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个星期。出书之前,梅塔亲自署名写了一封信给全国书商,提高大家的注意力。信上他盛赞《伤害》是他“克诺夫”编辑们历来读过“最震撼、最难忘、最色情的小说”。这本书的内容是否真的那么好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写推荐信在先,然后又在《纽约时报》书评上破天荒地登了两页版面的大广告,使《伤害》未出书而先轰动,然后一炮而红。多数书评作者们读完此书后,反应平淡,有不过尔尔之感。一位“兰登书屋”编辑表示,“他写推荐信时把自己的声誉孤注一掷地赌下去,书的封面包装非常漂亮,再加上出入意外的特大广告,对一本内容平凡的书而言,这是相当成功的推销手法。”
哈特的小说新书出版庆功会,在梅塔自己的公寓里举行,士毅·纽豪斯亲自莅临,这是梅塔的另一项胜利,纽豪斯对出版公司的重大改变欣喜万分。和贵宾约瑟芬·哈特合照时,他高兴地咧嘴大笑。当初签约时,只预付6万美元头款,梅塔把《伤害》捧成畅销书,使公司赚进千百倍利润,真是市场天才的杰出表现,桑尼·梅塔证明了,他完全对上了纽豪斯的口味——一个在英国受过教育,又能深入了解美回大众中场的编辑人才。
1990年11月,纽豪斯选派哈洛德·埃文斯担任“小兰登”出版部(Little Random)发行人。埃文斯是《浮华世界》总编辑蒂娜·布朗的丈夫。一位了解内情的编辑事后告诉《纽约》杂志说:“士毅要哈洛德接这项工作。他要安插自己人到‘兰登’来。”听到这项人事消息,“兰登书屋”董事长维塔尔张大的嘴巴都快拖到地板上了。蒂娜·布朗是纽豪斯在康德·纳斯特的爱将之一,派她丈夫接掌“兰登书屋”的主力部门“小兰登”,当然是纽豪斯有意进一步把“兰登书屋”康德·纳斯特化。也有一些编辑私下怀疑埃文斯的能力是否够格。
埃文斯六十二岁,原本是康德·纳斯特旗下《旅行者》杂志的总编辑,调来接掌“小兰登”有如连升三级,虽然他对纽约图书出版市场所知有限。不喜欢他的人把他说成全靠妻子蒂娜·布朗的裙带关系起家。“兰登”一名主管回忆说,“士毅对他言听计从。哈洛德和蒂娜是国王的右手。”从上任开始,他就明白表示不要维塔尔过问他的工作。他告诫手下编辑们,不许和维塔尔谈任何财务问题。
埃文斯完全服膺纽豪斯的大套头书理论,他也敢于大手笔花钱。接掌“小兰登”没有多久,埃文斯宣布了好几笔大交易,包括据说是500万美元的合约,出版马龙·白兰度的自传。1993年纽豪斯和埃文斯、维塔尔一起努力,说服波斯湾战争英雄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柯林·鲍威尔将军(Colin Powell)签约写回忆录,鲍威尔将军得到600万美元预付头款。埃文斯说,图书出版事业就像石油工业,因为“假若你一旦钻到石油,你必然早已钻过10到20口干井。”记者出身的埃文斯转行出版界之后,工作表现大体是成功的。在他上任头两年半中,“小兰登”出版部销售总额上升16%。好几位新作家签了书约,1992年有19本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包括《浮华世界》作者盖尔·施海(Gai1 Sheehy)有关更年期的一本书《静静的变迁》(The Silent Passage),曾名列排行榜几乎整整一年。这些统计资料非常让纽豪斯高兴,1993年又签下他长期聘约。在图书出版的战场上,埃文斯证明了他是能征惯战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