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赛事件

普瑞赛事件

有关贾琪·普瑞赛的故事,只是《平原商报》80年代好几桩掩藏幕后见不得人的丑事之一。读者迄今无从得知所有事件的全貌。要了解普瑞赛事件,必须先了解它所以发生的背景:那就是士毅·纽豪斯企图在克利夫兰稳占一个垄断的报纸市场——这将能替纽豪斯报业王国增添千百万美元的收益。士毅·纽豪斯在克利夫兰所做一连串新闻道德上的妥协,以及其他在法律上有疑义的行为,后来引起联邦当局对他所策划的一笔交易,进行反托拉斯法刑事侦查。总而言之,由于《平原商报》四周充满了权谋操纵和编辑立场妥协的气氛,90年代初期,许多优秀记者忿而离职,并且开启广告客户过分干预新闻判断的大门。《克利夫兰平原商报》是全美国第12大日报,所发生的事件影响颇为深远。对于关心媒体正派风格的美国人而言,这是一项有力警告,从此可以得知媒体如何被污染,如何在专业立场上向金钱权势卑屈让步。在这个美国城市日益增多的报业垄断时代,克利夫兰的教训尤其重大。在克利夫兰所搞的卑劣手法,使士毅·纽豪斯和他的助手们永远不再值得公众信赖,使他旗下的报刊注定永远像一艘破船,不能承载民主社会里新闻言论自由的重大责任。

在纽豪斯新闻王国里,家族每一成员包括士毅在内,都得监督其中一部分事业。《克利夫兰平原商报》是士毅负责督导的报纸之一。士毅习惯于搭机飞往这些报社,停留一两天,听取当地的主管简报业务,然后把有关资料汇报纽约的纽豪斯公司总部。星期四通常是士毅飞往克利夫兰的日子,这一惯例行程已经行之多年,即使在他接掌康德·纳斯特担任最高主管之后仍是如此。康德·纳斯特一位前任发行人彼得·戴蒙狄斯说,萨姆·纽豪斯和儿子士毅有一个约定,如果他想到康德·纳斯特去做杂志工作,唯一交换条件是,他必须答应每个星期三夜里要飞往克利夫兰,星期四处理《平原商报》工作。飞回纽约拉瓜迪亚机场,士毅星期五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他康德·纳斯特办公室里。戴蒙狄斯说:“星期四他从来不会在纽约,此事行之多年,即使是连萨姆去世后也是如此。”

士毅的叔叔诺曼也负这份克利夫兰产业的责任,他比士毅去得稍勤。除了纽豪斯叔侄幕后查看之外,从外表看,《平原商报》日常业务推动似乎全由发行人托马斯·瓦尔(Thomas Vail)主持。

瓦尔出掌《平原商报》是在1963年,当时报纸刚熬过为时129天的罢工事件而进行改组,他接掌时情况对他相当有利且大有可为。当时他年方36岁,正值盛年,瓦尔征召了一批对深入追踪报道有兴趣的新闻新血液,决心要把生命活力重新注入年华老大沉沉欲睡的《平原商报》。瓦尔来头不小底子又硬,他是靠金矿起家百万富豪李勃帝·荷顿(Liberty E.Holden)的外曾孙,老荷顿在1885年买下《平原商报》,将它由一个摇摇欲坠的周刊,经营成美国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日报之一。1912年荷顿故世,报纸遗留给他五个子女以及他们的后人。但是到了1967年,掌控报纸股权的“森林城出版公司”(Forest City Publishing Company)决定接受萨姆·纽豪斯空前巨款出价,将报纸卖断。当时的“森林城出版公司”是由好几位家族成员和信托人共同拥有,大家正嫌盈余不足且分红太少,而纽豪斯又出了天价。《纽约时报》以头版篇幅报道这则有关《平原商报》以5000万美元易主的新闻,指出:“这是美国报业史上,为了单独一家报纸而付出的最高价格。”

如同其他纽豪斯所属报纸一样,《克利夫兰平原商报》表面依旧维持地方自营——瓦尔仍然高居主管职位——但是报纸的财务已经牢牢地落入纽约大老板手掌中。报纸易主之后,瓦尔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表示:“包括业务、人事、编辑政策在内。《平原商报》的全部控制权仍交到我的手里。”

《平原商报》是俄亥俄州最大的日报,但是与许多美国大城市不同,克利夫兰仍有两家日报,1981年两报为争读者与广告客户,曾陷入一场劳民伤财的业务大战。在这段时间里,《平原商报》与财务困难的《克利夫兰新闻》之间的激烈竞争,对克利夫兰的读者大众而言是项好消息。两报争奇斗胜,更能满足读者对了解这个复杂工业城市内情的需要。对急于想替《平原商报》写出好的深入报道,像对鲍丹尼契等年轻记者而言,两报竞争也是大好消息。开始听到有关贾琪·普瑞赛贪污的谣传,他当时是克利夫兰地区性卡车司机工会主席,也是未来全国工会主席的可能人选。总编辑戴夫·何克拉特(Dave Hopcraft)决定派鲍丹尼契与另外一位记者玛莉·简·伍奇(Mairy Jayn Woge)搭档,调查此项谣传的真相。

任何有关卡车司机工会和犯罪组织的大新闻,尤其是牵涉贾琪·普瑞赛,似乎很自然的都该由鲍丹尼契主跑,他自己也极感兴趣。根据他以往采访经验,他知道跟普瑞赛打交道相当困难。这个圆滑而又了解媒体的工会领袖,专门雇用两名公夫人员应付记者,对鲍丹尼契这类刁钻之人则尽可能地予以挡驾。

普瑞赛的父亲也曾是卡车司机工会势力很大的领导人物,因此父子二人俱是克利夫兰权力结构中的重要角色。而鲍丹尼契出身劳动阶级家庭,对普瑞赛的过度贪婪习性,先天上就极端反感。和普瑞赛的高收入相比,工会下层会员之所得实在微不足道。所以当总编辑何克拉特指派鲍丹尼契这项采访任务时,他不仅乐于接受,并且急切地想把普瑞赛的肮脏行径公诸于世。不过,鲍丹尼契被蒙在鼓里的是,《平原商报》高级主管早已和普瑞赛有所密商暗通款曲了。

几个月来,普瑞赛、他的律师们和他的公夫人员对于玛莉·简·伍奇的跑新闻手法大表不满,并私下向何克拉特提出抱怨。他们认为她态度偏颇报道不公,决心将她赶出采访普瑞赛的新闻路线。伍奇五十多岁,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女记者,她对卡车司机工会迷宫一般错综复杂的组织结构已经了如指掌,有时她似乎比联邦调查局还知道得更多。鲍丹尼契回忆说:“她到处都有联系”,他帮玛莉·简核对查证新闻稿的细节,并且帮她润饰文字,因为对争议性高、众所瞩目的新闻必须行文审慎。

可是这两位记者都不知道何克拉特已经跟普瑞赛及其手下人员暗中谈了好几个月。他指派鲍丹尼契参加这条新闻路线的采访,主要原因在于何克拉恃与普瑞赛对伍奇有一项共同的疑虑。假若伍奇和政府调查人员大过亲密,或是和想把普瑞赛赶出工会的工会内部反对派分子太过接近,她的新闻就无法写得公正,所以何克拉特认为,加派一名记者参与是一项谨慎的做法。“贾琪过去好多年来一再地跟我讲这些事情,说玛莉·简和他敌人之间如何如何有所关联”,何克拉特告诉《克利夫兰平原商报》前记者詹姆斯·尼夫;而尼夫在1989年他替卡车司机工会头子普瑞赛写的传记里也首次叙述了《平原商报》和普瑞赛之间的联系。“他们很明显地认定她被政府利用,或是被想削弱贾琪力量而攫取领导权的工会反对派分子所利用。我也认为她是那种能被别人利用的人。可是谁也利用不了鲍丹尼契。”(现在在克利夫兰从事公关业务的何克拉特拒绝作者访问,不过他表示愿意证实尼夫的说法。他说,“詹姆斯·尼夫书中说的正确。”)

两位记者的合作好比如虎添翼,很快就证实了贾琪·普瑞赛是联邦调查局的线民。他潜伏在卡车司机工会中卧底,并且爬升至全国性的领导阶层,这条经证实的新闻实在太过敏感,就连鲍丹尼契熟识且信得过的联调局探员也显得十分不自在。两位记者访问了好多位执法单位工作人员,所有访谈内容全都录音存证,避免发生任何可能的小误解。有时候鲍丹尼契听完玛莉·简的访问录音之后,会向他自己的联调局消息来源查证。经过一阵努力,鲍丹尼契已完全确信普瑞赛的线民身份。他们两人很快地写出一份分上下两篇的系列报道,上篇在1981年8月在他们的报上刊出。

在上篇报道中,他们详述普瑞赛如何从卡车司机工会所聘请来改善工会形象的一家拉斯维加斯公关公司,收取30万美元回扣的故事。报道所根据的资料,是该公关公司一名合伙人的宣誓证词,而且内容符合其他有关的访问与文件。上篇报道刊出之后,有关收取回扣一节最关重要,促使司法部立即采取行动进行刑事调查。第二天,《平原商报》刊出系列报道的下篇,陪衬在旁边的是一则小新闻稿,是普瑞赛否认曾经收受回扣的指控。

这下篇报道,后来被证实比上篇对普瑞赛和两位撰稿记者,都造成更大的麻烦和困扰,在鲍丹尼契和伍奇的文章上面,被冠以头版头条大标题:“尽管被控违法连连,普瑞赛仍是联邦线民。”根据联邦政府消息来源以及法院文件,文章详述贾琪·普瑞赛及其已过世父亲威廉·普瑞赛从1971年开始,如何充当联邦国税局线民,而贾琪·普瑞赛在70年代后期便担任联邦调查局的线民。这两篇资料栩栩如生的报道立即被全国各地报纸普遍转载,《平原商报》高层主管似乎非常得意。

文章刊出之后,发行人瓦尔在采访组办公室见到鲍丹尼契,高兴地对他说:“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