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态度对舆论走向的影响
(一)传统官方媒体
传统媒体对本次事件大多以公正客观的态度从法律、逻辑的角度寻求事件症结所在。有的报道从网易严选创办之初开始谈起,论及严选的经营模式、其优点和缺陷、消费市场现状和潜在的漏洞,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报道全面且直指症结。也有部分媒体言论立场鲜明,如中国网的报道态度明显倾向于网易严选。
1.中国网 《毛巾大战罗生门 到底谁是说谎者?》
报道中提出多项质疑,其中包括:“毛巾哥”为何不走法律程序;长篇维权信图文并茂为何只有侵权内容含糊不清一笔带过;阿瓦提长绒棉中对“阿瓦提”这一地点名词的使用算不算侵权等。但深入了解事件的人都清楚,通过多篇信息查证发现“最生活”一方不走法律程序自有其原因——王致远(最生活创始人之一)解释称,不走法律途径的原因是整个行业知识产权的边界很难界定,“新疆长绒棉毛巾是和工厂反复打磨过的产品,但产权很难界定,走法律途径跟严选死磕是一个漫长没有头的过程”。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律师向界面新闻证实了这种说法,“地理信息和产品材质很难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且在宣传中说自己是第一家使用的,一定要属实,不能是虚假宣传。按理说,地理位置信息应该是谁都可以用的”。至于侵权内容,“毛巾哥”交代得很清楚,从多篇文章报道中也不难查证。
中国网这篇“情绪激动”的文章显然偏向于网易严选一方,有意引导消费者的情绪走向。
2.经济观察网《一条毛巾的纷争背后:设计和制造正成为网易严选命运的决定性力量》
文章从网易严选诞生之初,追根溯源来探讨这个事件,指出“去品牌化”的趋势及背后隐含的消费者购买决策现状,提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消费者对接制造商)平台模式问题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缺陷,给出可供参考的问题解决方案——提高网易严选自主设计能力。其思路完整清晰、态度公正客观。 (见图4-7)
图4-7 网易严选网页风格布置
3.《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的报道态度相对客观,在寻求法律依据上提供了新思路——双方争端不是知识产权问题,而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尽管网易严选该款毛巾与获得荣誉的商品(G20专供毛巾)出自同一厂商,但毕竟一个品牌的建立有其长年的积淀和心血,如此间接享受他人劳动成果,借其品牌声誉为自己宣传, 可能涉嫌“攀附他人商誉”和“对比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竞争行为第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取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品牌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人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做引人误解的标价表示。
由此可见,《北京商报》表述有理有据,适用于同类问题争端的解决思路。
4.中国日报官网《网易严选G20专供同款毛巾或涉虚假宣传》
文章指出“傍名牌”的网易严选直接利用消费者对一些品牌的信任度。网易严选官网首页上名正言顺地挂“MUJI 制造商”“Coach 制造商”作为其广告宣传,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包装等,使购买者混淆误认,有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嫌疑。
打开网易严选的官网,“工厂直达消费者,剔除品牌溢价”的广告放在醒目的位置。而产品所做的宣传诸如“MUJI制造商”“Coach制造商”“新秀丽制造商”“Burberry制造商”“Armani制造商”等等,多达数十个,囊括轻奢到一线奢侈品的知名品牌,涵盖家居日用品、服装饰品等多个品类,以“Burberry制造商”为例,其标注的价格是“39元起”。(见表4-1、图4-8)
表4-1 网易严选平台品牌制造商及商品数量
图4-8 网易严选平台品牌制造商图例
消费者不仅产生疑问:好的产品,去除品牌标识之后真的可以做到“物美价廉”吗?那品牌消费者为什么要花成百上千倍的价格去购买品牌商品?针对这些问题,品牌商是如何回应的。《商学院》杂志的采访报道显示:Coach与生产商及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均附有保密条款,除非得到Coach的事先书面许可,生产商及供应商一概不得披露与Coach的合作关系,或借用Coach的名义进行宣传或业务招揽,也不得将Coach的原材料、配件及五金件、工艺规范及设计用于非Coach产品或业务。[2]新秀丽(中国)有限公司法务经理张松平表示,像网易严选这样大公司旗下的平台,肯定事先做过法律风险方面的分析,它巧妙利用与知名品牌同一制造商的概念,暗示消费者其平台所售产品与知名品牌商的产品具有相同的品质,既达到了“傍名牌”的目的,又不明显违反现行法律规定。
为什么大品牌不去起诉网易严选呢?知名品牌在没有绝对胜诉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贸然针对网易严选提起诉讼。首先,不能胜诉相当于给了网易严选一个信号,以后对知名品牌的类似“侵害”会加剧;其次,知名品牌起诉或公开谴责网易严选频道,反而是变相在帮助宣传这个平台。
(二)网络平台的声音
来自凤凰资讯、搜狐、新浪、腾讯、知乎、虎嗅等多个媒体平台的评论,观点态度各有侧重,其中也不乏利益相关者亲自现身。网站报道类文章多半对此事件持公正态度,更多的还是探讨模式问题、法律问题、严选自身的问题,也有直觉敏锐者揭示出 ODM 模式可能引发的潜在危机。论坛类网站中言论相对自由、观点多样,民间声音大多同情理解创业者“毛巾哥”,揭发网易严选品质“名不副实”和对中国消费者价格弹性大,并对其攀附国外品牌等消费特质进行批评。
1.搜狐《来,该聊聊网易严选毛巾事件的法律问题了》[3]
文章讨论“品牌商和供应商的关系变得尖锐”这一问题。同一个供应商供应多个品牌商生产的产品,如果其中包含一个 ODM 模式的商家,这个商家在广告宣传上又没有点操守,就很容易损害同源供应商的另一品牌商的真实利益,造成品牌商和品牌商、品牌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冲突。
2.驱动中国《网易严选刺痛淘宝神经,“淘宝心选”低调山寨“全自营”》[4]
文章指出:网易严选作为网易旗下原创生活类自营店商品牌,采取跨国品牌制造商供货,连接消费者和工厂。其所有商品的售价均遵循“成本价+增值税+邮费”的规则,去掉了中间的品牌溢价,也挤掉了广告公关成本,摒弃传统销售模式,使得价格回归理性,这和网易严选的文化理念“好的生活,没那么贵”完全相符。这样一个直连厂商和消费者的平台,刚上线时的月流水就超过了6,000万元,并且在2016年网易的“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共创下的80.46亿元的净收入中,网易严选占据了很大比例。同时类比淘宝心选、米家有品、企鹅优选,各大互联网企业和电商平台都试图从产品服务的某一个环节切入,形成消费闭环。
与此同时,网络声音中不乏对网易严选的称赞——让价格回归合理,从低价格中看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