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书稿付梓,是对笔者十年教学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2011年笔者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进入北京工商大学广告系任教,正式走上了大学讲台。从“广告策划”“商业创意与品牌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到“品牌传播与实务”“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Media Ethics and Regulation”等课程,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于企业品牌传播和危机传播管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笔者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北京市国资委委托课题“国有企业品牌形象建设”(2014—2016年),作为主持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2018年)、北京市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拔尖人才”项目(2017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调研了大量企业,发现企业对危机传播管理人才的渴求。
笔者在研究企业危机传播管理案例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前辈学者的思想成果,也得到了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访谈支持,没有他们的成果指引和经验分享,这本书不会成形。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分享和传递方式日新月异,无形中改变了危机扩散方式、危机停留在受众心中的时长、不同类型的危机对品牌的伤害及修复措施,种种现象促使研究者从实践中反思,探析案例共性,梳理逻辑架构,传承发展,力求有所突破。
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提炼、归纳了本科生在“危机传播管理”课堂上的小组辩论观点,其中部分观点被吸纳进相关章节。站在95后、00后的视角有助于理解未来一代眼中的危与机,也能透过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企业危机处理态度是否能被公众所接纳。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让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理解企业面对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媒介选择、传播内容,提升学生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传播的应变能力,也是本书希望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的话题。
最后,笔者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毓强教授和张莉莉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尤其在与张莉莉老师沟通稿件校对、图片选取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她的责任心和耐心细致打动。笔者深知这本书案例选取挂一漏万,观点尚有不成熟之处,烦请各位专家学者与业界同行批评指正。本书案例资料来源为严肃性学术网站、企业财报、媒体公开报道,引用出处均已标注,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在此一并致谢。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2021年10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