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球的起源
2025年10月14日
2.月球的起源
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当时地球刚刚成形。天文学家认为,那时有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名为“忒亚”)撞击了地球,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产生的大部分碎片都回落到地球上,其中最重的物质与地核融为一体,较轻的物质则散布在地球表面。在一段时间内,撞击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环,类似于土星环,然后这个环中的物质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月球。这一假设能解释为什么月球上的岩石和地球地幔中的几乎一样,以及与太阳系其他岩石星球相比,为何月球的铁核如此之小,而地球的铁核却如此之巨——由忒亚带来的铁落回了地球。这个撞击过程有点不可思议: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以某个角度撞击原始地球,既避免将原始地球完全毁灭,又产生了大小和轨道都适当的月球(图1-4)。
研究表明,月球面向地球的一侧和另一侧有不同的地貌,近地一侧的地表更为平坦,而远地一侧有许多凹坑和高山。在地质成分上,近地一侧含有比远地一侧更丰富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研究人员推断地球可能曾经拥有两个月亮,后来这两个月亮低速碰撞,合二为一,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月球。这个新假说,可以解释月球两侧的不对称。概括来说,月球起源于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抛射至太空的碎片逐渐形成了月球的主体。当时还形成了另一个较小的“月亮”,直径约1000千米,是今天月球体积的三十分之一。此后的数千万年里,能在地球上看见两个月亮。不过,两个月亮最终相撞并合二为一。计算机模拟显示(图1-5),撞击发生在月球的背面,造成了月球远地一侧更加起伏不平的地貌,还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元素推向了月球的近地一侧。

图1-4 忒亚撞击原始地球

图1-5 计算机模拟的两个月球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