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地小行星
太阳系中任何轨道经过地球附近的天体都被认为是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NEO)。包含近日点距离小于1.3 AU的近地小行星(near earth asteroid,NEA)和近地彗星。某些小行星会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而变得不稳定,运行轨道逐渐改变,甚至来到了接近地球的轨道上,这便形成了近地小行星。截至2023年1月31日,已经发现了31 206颗近地小行星,每年还会新发现数百颗近地小行星,而目前发现的近地彗星总共只有100多颗。
直径大于150米,且距离地球在750万千米以内的小行星被归类为潜在危险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PHA)。归类为PHA并不意味着小行星一定会撞击地球,在未来100年内,不大可能有已知的PHA撞击地球,但是对于这类小行星,我们需要跟踪和监测它们的路径。
直径大于1000米的千余颗近地小行星中,90%已经得到确认。如此巨大的岩石一旦撞击地球,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实际上,像这样的撞击被认为是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径大小介于100米至1000米之间的小行星,估计它们的数量约为2.8万颗,其中只有15%已为人所知。

图2-2 近地小行星的类型
近地小行星有潜在危险,因为距离近,比较容易在地球上对它们进行观察,所以我们对近地小行星的轨道特征了解得最为透彻。如图2-2所示,根据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参数(近日点、远日点、半长轴),它们可被分为4类:阿莫尔型(Amors)、阿波罗型(Apollos)、阿登型(Atens)和阿提拉型(Atiras)。其中阿提拉型小行星仅占总数的0.1%。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0.983 AU,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距离太阳1.017 AU。其他绕太阳转的天体都有各自的近日点和远日点。近地小行星的分类是以地球轨道为参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