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
2025年10月14日
1.地质
与地球相比,目前火星的地质活动不活跃,其地表地貌是在远古地质活动较活跃的时期形成的。火星地表遍布撞击坑,采用撞击坑计数法可判别出地表年龄,撞击坑大而密集处较老,反之则年轻,进而将地质年代分为四个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赫斯珀利亚纪和亚马孙纪。数十亿年以来,诺亚台地、赫斯珀利亚高原和亚马孙平原的地表特征基本上保持不变。火星的地质历史时期正是以这些独特的地形来命名的,这些地形仍然保留了它们形成时的气候及地质特征标记。
前诺亚纪没有留下实质地表,此时地形南北差异形成,有全球性磁层。大约35亿年前的诺亚纪是火星上最潮湿的时期。这段时期正好对应着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间段,可能当时这两颗行星的情况非常相似。诺亚纪之后,火星逐渐变为一个寒冷干燥的星球,而此时地球上的生命已经站稳了脚跟。诺亚纪有大量陨石撞击,火山活动旺盛,可能有温暖潮湿的大气、河川和海洋,侵蚀旺盛,但到末期这些活动已减弱很多。
从诺亚纪晚期,一直到距今大约 30 亿年前,是火星的赫斯珀利亚纪,这一时期火星已经变得寒冷干燥,很少有液态水流动的痕迹。火山活动仍然继续,形成了广阔的熔岩平原,伴有冰层的大规模移动。火山喷发和洪水(熔岩融化了冰层)在许多地区反复出现。
从赫斯珀利亚纪末期到今天这段长达30 亿年的冰冻期被称为亚马孙纪。亚马孙纪几乎没有液态水流动的痕迹,撞击坑很少。大气稀薄干燥,以冰为主要活动,如极冠、冰冻层、冰河,并有周期性变迁,沟壑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火山活动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