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径向速度法

1.径向速度法

系外行星会通过引力作用对主星的运动产生影响,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测量这种效应来间接探测到系外行星。恒星与它的行星之间有引力相互作用。要理解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引力作用,我们可以想象一场拔河游戏,一边是恒星,具有强大引力场的庞然大物,另一边是小得多的行星,引力也要弱得多。我们知道谁赢得了这场比赛——肯定是恒星,这就是为什么行星绕恒星公转,而不是相反。但即使这颗行星很小,它仍然有一些引力,会对它的主星产生影响,虽然这种影响远不如恒星作用在行星上的那么明显。

实际上,这颗行星的引力会使得恒星发生“摆动”,恒星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会在一条较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图5-7)。行星越大,它对恒星的影响就越大。像地球这样的比较小的行星,只能使它们的恒星产生些微的摇晃。如果是较大的行星,如木星那样的,恒星就会产生明显的摇摆。只要测出一颗恒星的“摆动”速度,就可以知道它有没有行星,有几颗,以及它们的质量有多大。

图5-7 恒星摆动

通过摇晃的恒星容易找到系外行星,但是我们如何发现摇晃的恒星呢?1842年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发现了一种效应,后来这种效应被称为“多普勒频移”或“多普勒效应”。一个物体如果一边运动一边产生波,不管是声波、无线电波还是光波,这些波就会被拉伸或挤压。比如,在道路上有一辆车,司机长按着喇叭从你身边经过,车辆靠近你的时候,喇叭声的音调会变高,远离你的时候音调会降低。原因就是当一个发出波的物体靠近你时,波会聚集在一起,波的频率变高。当物体移开时,波会伸展,频率就会降低。当声波挤在一起时,它们的音调听起来更高。当声波伸展时,它们的音调听起来较低。对一颗发光的恒星而言,当光波挤在一起时,会使恒星看起来更蓝。当光波伸展时,会使恒星看起来更红。这种颜色的变化被称为“蓝移”“红移”,如图5-8所示。科学家就是通过观察恒星光谱的变化,推断它们是怎么摇摆的,是靠近我们还是远离我们。所谓光谱,你可以想象一个棱镜:一束白光透过它,它会把光分成彩虹光谱。科学家可以像阅读条形码一样阅读光谱的颜色带,揭示其中隐藏的各种信息。

图5-8 恒星光谱的蓝移和红移

行星导致恒星摆动,当恒星向着地球运动过来时,光波压缩在一起——蓝移;当恒星远离地球时,光波伸展——红移。根据光谱的移动推算出恒星的径向速度(地球—恒星连线方向上的速度),再由恒星摆动的速度大小和周期,推算出行星的质量和轨道周期,这种方法就是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也叫多普勒法,是一种很有成效的行星搜寻方法。最早搜寻系外行星主要就用这种方法,因为天体光谱学早已经很成熟了。比如,观测到恒星飞马座51的光谱偏移,得到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图5-9),通过这张图就可以推测它的旁边有一颗行星,并推算出它的质量。

图5-9 飞马座51的摆动曲线

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找到距离恒星很近的大质量行星,但那些轨道半径较大的行星就需要多年的观测(因为轨道半径越大,行星公转周期越长),而且行星轨道面与地球方向的夹角越大,观测到的恒星晃动就越小,也就越难筛检出来。迄今为止,20%的系外行星是用径向速度法发现的。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光谱仪精度可以达到1m/s,这种方法仍然是最有效的系外行星探测方法之一,不过这种方法现在更多用于确认以其他方法发现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