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学院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学院所能接纳的人数,因此学院尝试作出选择,但选择难以奏效。首先,学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智能?想要勤奋?想要性格?抑或想要“领导素质”?它们盲目无助地从一端摆向另一端。即使它们知道想要什么,它们也做不到心想事成。中学的科目和活动是如此杂乱无章,中学教师是如此忙于教授那些大多连他们自己都不甚了解的科目[12],分数和证书已变得几乎毫无意义。由于学院不能依靠中学的学业档案或学院入学考试,又缺少与广大中学的可靠联系,它们现在只得试验心理测试。人们认为这种实验充满希望,前途光明。也许如此,但美国的教育家经常过于乐观,我们或许还是拭目以待为好。

美国大学的学院功能与我刚才描述的群体有关。学生在学院中逗留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们得到的教育与中学大致相同,不过因为他们年长一些,懂得多一些,所学的内容也要深一些。在学院里他们将度过又一个廉价货物买卖时期。在货柜上,学生又一次发现各种东西应有尽有——拉丁语、希腊语、历史学、科学、商学、新闻学、家政、工程学、农学、军训以及其他各种五花八门难以概括的科目和活动。尽管所受的限制多一些,学习的层次也高一些(并非都是如此),一些院校后来也变得比较严格,但学生仍又一次与杂乱无章的“课程”打交道:这门课学四个月,那门课学六个星期;这门课学多少时数,那门课学多少时数;这门课拿多少学分,那门课拿多少学分;虽然学分的增加令人愉快,但教育本身很少考虑到一年接一年教育目的的连贯性。就这样直到又一个四年快结束时,学生获得了足够的学分,就有资格获得学士学位。文学士学位或所谓联合学位的获得是如此轻而易举,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教育(高等教育、自由教育,不管怎么称呼)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的能力和智力得以开发、组织和引导,是培养情趣和教养——不幸,这一美好的字眼在美国专业教育家听来很刺耳。提出这种看法的理由是:受过训练的心智知识充实,即使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也游刃有余;有许多东西根本不需要提供教学;有许多技术性的东西也许需要提供教学,但肯定不是在学院或大学里。

我必须指出这一事实,即一方面已经出现反对数量测评的做法,因为按照这种数量测评的方法,在军训上花费一小时与在微积分上花费一小时具有同样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院既保持了充分的活力和持续的进步,又没有忽视文化上的差别。但就绝大多数学院及其学生而言,我所作的简单描述仍是站得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