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多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
《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其将谷物(主食)视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肉类和蔬菜等是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秦、汉时期,养生之风盛行,一些方士、医家对饮食、营养、卫生、医药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对食治、食养有很大的贡献。汉代,人们便已形成了吃早饭的习惯。此后,早、午、晚三餐制便在华夏大地沿用至今。
到了晋、唐时期,在前代饮食营养学理论的指导下,食养、食疗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为广泛和丰富,特别是对一些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重大成就。一些由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如甲状腺肿、脚气病、夜盲症等,都能认识并用有关食物进行治疗。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还引用扁鹊的话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唐代的医药学家孟诜,更是从一众养生家中脱颖而出,撰写了专门论述食疗的《食疗本草》一书。
当今,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也非常注重养生,因为很多疾病就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当,尤其是饮食不当引起的。
本书以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指导纲领编写而成,书中详细为大家讲述了中国膳食文化、膳食原则及搭配禁忌、膳食中的中医理论,以及合理膳食常见问题。
本套书共分为《关键问题100问》《孩子应该怎么吃》《老年人应该怎么吃》和《特殊人群应该怎么吃》四个分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选取的素材,范围较广、来源渠道多,囿于时间及水平,可能不够严谨、不够精准、不够全面,恳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修订。
本套书的编撰,借鉴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选用了东济堂、本草食库药膳馆、姜龄集·岐黄饮药膳坊、君仁堂、湖畔梦杭帮菜的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编委会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