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的特点
药膳是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其为膳食,既能吃饱肚子、增加营养、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是具有“效”的膳食,可用于养生保健、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药膳食疗对我们的身体有诸多益处。
中国药膳同中医一样源远流长,其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还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其所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
民以食为天,药膳是美味佳肴,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享受,同时又是特殊膳食,具有养生保健、治病疗疾的功效,能满足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药膳既可以居家制作、食用,亦可在医院、养生机构、饭店、餐馆食用。药膳中使用的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中药材,还包含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食兼用的食材,其制作蕴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中医药知识。
药膳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注重整体,强调辨证施膳。药膳食疗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中医学的特点就是药膳食疗学的特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特点即是药膳“注重整体”“辨证施膳”的特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协调统一的。因此,在制作膳食时也需要注重整体的调节。如产后“恶露不下”的药膳调治,首先要考虑产妇产后气血亏虚、元气损伤,以及其运血无力的整体性改变,以益气补血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整体调节为主,在此基础上,依据具体患者的不同情况,再加服其他相应的药膳,感寒者加服散寒活血的“红糖醴”,气郁者加服行气活血的“川芎茶”。
辨证,即辨别证候,是指辨清疾病或体质,亚健康的证候、类型或状态。施膳,即药膳食疗调治、调养,是指根据不同的证候,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的药膳处方。辨证是施膳的前提和根据,施膳是调治、调养的手段和方法。如慢性胃炎胃寒证,宜温胃散寒止痛,可用良姜粥;阴虚证宜益胃生津止痛,可用玉竹乌梅饮。又如便秘,属热结便秘,宜泻热通便,可用生军茶;气滞便秘,宜顺气导滞通便,可用橘杏茶;血瘀便秘,宜活血化瘀通便,可用二仁通幽饮;气虚便秘,宜益气补虚、润肠通便,可用牛髓膏。
(2)防治兼宜,重在保养脾胃。药膳食疗既可强身防病,又可治疗疾病,同时其为特殊膳食,能激发食欲,为胃所喜,能够保养脾胃。
药膳能培养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益寿延年,因此其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的效果显著。如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常服用黄芪粥,能益气补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外感疾病的发病机会;又如八珍食品有益气健脾、消食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虚食积、厌食的调治,经常食用,能增强食欲、促进生长发育。药膳临床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可配合复方黄芪粥、地龙桃花饼益气活血通络,以促进肢体机能康复;肺结核肺肾阴虚证患者,在中西药物抗结核的同时,食用冰糖燕窝羹、百合地黄粥,滋阴清热,可改善结核中毒症状。
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因此防治疾病必须保养脾胃。保养脾胃,原则是治虚证以补脾胃为主,治实证以不伤脾胃为宜。脾胃功能强盛即可增强纳运,避免食积,使药材、食材更好地发挥其功效作用。保养脾胃,除直接使用药膳增强脾胃功能之外,还可在药膳中加用消导、温中、理气和芳香化浊的药材、食材,以增进纳运,避免食积。同时,药膳成品必须注意色、香、味、形俱佳,使人们乐于接受,并能激发食欲。
(3)良药可口,老少皆宜。中医治病所采取的药剂多为丸、散、膏、丹及汤剂,颜色难看,味道苦涩,而药膳通常通过药食结合的方式变为膳食,美味佳肴,良药可口,尤其适用于老人与少儿患者。
药膳为特殊的膳食,多以食物为主,既将食物作为药物,又将药物作为食物,既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又摒弃了辛酸苦劣之品,特别是通过药物与食物的合理搭配,精心制作,制成了色、香、味、形俱佳的可口膳食。正如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说,药膳“患者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
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少年儿童脾胃发育尚未健全,普遍厌恶“既不好看,又不好吃”的药剂而“拒喝”者居多。药膳为药食结合的特殊膳食,属美味佳肴,顺应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与少儿“喜于食,厌于药”的天性,更乐于为人群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