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0. 如何养成学龄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
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终身受益。学龄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1)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学龄儿童应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吃好一日三餐,做到三餐规律、定时定量,尤其要重视早餐的营养质量;合理选择和吃零食。在外就餐也要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做到不挑食偏食、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
学龄儿童的日常饮食应少盐、少油、少糖,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减少含盐量较高的菜品以及腌菜、酱菜的摄入,同时不能忽视面条、饼干、果脯等食物中“隐形盐”的摄入。少吃含脂肪较高的油炸食品,如炸薯条、炸鸡腿等;限制含反式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如人造奶油蛋糕、起酥糕点等;控制添加糖的摄入,少吃糖果、糕点、蜜饯等食物,不喝含糖饮料。
(2)吃好早餐。保证每天吃早餐,并吃好早餐。应在6:30 ~ 8:30吃早餐,留出充足的就餐时间,最好15~20分钟。
早餐的食物品种要多样,尽量色彩丰富,适当变换口味,提高儿童食欲。早餐应包括以下四类食物中的三类以上:
1)谷薯类:如馒头、花卷、全麦面包、面条、米饭、米线、红薯等。
2)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如菠菜、西红柿、黄瓜等; 水果,如苹果、梨、香蕉等。
3)动物性食物:鱼禽肉蛋等,如奶类、鸡蛋、鱼、虾、鸡肉、猪肉、牛肉等。
4)豆、坚果: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坚果,如核桃、榛子等。
早餐的食物量要充足,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
可以根据季节特点和饮食习惯,选择营养均衡又美味的早餐。例如,一个全麦馒头、一份青椒炒鸡、一杯牛奶、半个香蕉;或者两片面包夹切片奶酪、黄瓜片和煎鸡蛋,一杯酸奶+果仁。
(3)合理选择零食。学龄儿童可以在正餐为主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零食,但零食不能代替正餐,也不能影响正餐选择。
选择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正餐不容易包含的一些食物作为零食,如原味坚果、新鲜水果、奶及奶制品等。
原味坚果如花生、瓜子、核桃等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水果和能生吃的新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奶类、大豆及其制品可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
含盐、油或添加糖高的食品不宜作为零食,如辣条、薯条、薯片等;也不能把没有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信息的“三无”产品作为零食。
吃零食的时间不宜距正餐时间太近,可以在两餐间吃零食。吃零食和正餐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吃零食。看电视或视频时不宜吃零食,玩耍时也不宜吃零食。吃完零食后要及时漱口,注意口腔卫生。吃零食的量不宜过多,以不影响正餐的食欲为宜。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的10%。
(4)在外就餐要做到合理搭配。在外就餐是指在家庭以外的餐饮场所就餐,这些场所常指社会化餐馆等,也包括点外卖。学龄儿童应尽量在家、在校就餐,减少在外就餐。
在外就餐时,应选择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卫生信誉度在B级及以上的餐饮服务单位。点餐时应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选择含蔬菜、水果相对丰富的菜品。
少吃含油、盐或添加糖高的食物,如汉堡、薯条等食品。应按照就餐人数合理确定点餐品种和数量,避免食物浪费。如果某一餐中食用了较多的含能量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其他餐次要适当减少食物量,并补充上一餐摄入不足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学校食堂或供餐单位应根据卫生行业标准WS/T 554—2017《学生餐营养指南》,结合当地食物供应、饮食习惯及季节特点,制定符合学龄儿童营养需求的带量食谱,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提供搭配合理、适合学生口味的学生餐。做到有序、按时和文明就餐,不挑食偏食,不浪费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