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的由来
膳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保障健康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它极为平常,又极为重要,所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门学问,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汇着科学与美学的综合性的学科。
早在21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曾多处论述过中国的饮食文化,他曾指出:“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药膳又独树一帜,成为饮食保健与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药膳是药物与食物的结合,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美味佳肴。药膳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在寻找和尝试野生食物的时候,发现了食物和药物。有些动植物,既是食物,可以充饥和营养身体;又是药物,可以防病治病,所以有“药食同源”之说。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来,由于火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产生了简单的烹调技术,将食物和药物加工成汤液或甜酒一类的饮料来防病治病。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营养医生,称之为“食医”。《周礼·天官》把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的任务是根据帝王将相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随时调配膳食,用五谷杂粮、时鲜果蔬或珍禽异兽与高级滋补药材相结合,烹制成色香味俱佳的药膳。
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大枣、芝麻、葡萄、蜂蜜、山药、莲子、核桃、龙眼、百合、豆卷等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几个药膳方,其中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我国最早的药膳专著《食疗本草》是唐代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所著,共收集药膳138种。宋代对药膳更加重视,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28种疾病的药膳疗法,而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则是一部以药膳治疗老年病的专著,比西方的《老年保健医药》早600余年。该书写道:“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原因是“贵不伤其脏腑也”。此时,药膳已由“食疗”“食治”发展到“食补”。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许多药膳健体延寿的实例。目前,药膳已深入我国广大城乡,进入寻常百姓家,滋补餐厅、药膳饭店几乎在每个大城市都有。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选择药膳时,也要根据季节和人的体质而进行。如春夏温热,宜选择清凉性质的药膳;秋冬寒凉,宜选择温热性质的药膳。以药粥为例,春天可选芹菜粥,夏天可选绿豆粥,秋天宜用藕煮粥,冬天则宜食用羊肉粥。
人的体质有强有弱,即使是体质虚弱者,又有阳虚阴虚的不同,所以选用药膳也应有区别。身体强壮者不能盲目食用滋补药膳;阳虚者喜温怕冷,宜选用温补的药膳;阴虚者喜凉怕热,宜选用甘凉清润的药膳。
温补的食物有鸡肉、鹅肉、牛肉、羊肉、狗肉、马肉、鹿肉,牛奶、羊奶及其制品,龙眼、核桃、大枣、栗子、红糖、咖啡、可可、虾米等,这些食物能帮助生火,改善怕冷的感觉,故适用于阳虚患者,也宜在冬天食用。
甘凉清润的食物为清补食物,如甘蔗、生梨、生藕、冬瓜、西瓜、荸荠、海带、萝卜、绿豆、甲鱼、鸭肉、螃蟹、蚌肉等,这些食物能清热泻火,改善怕热的感觉,故适用于阴虚患者,也宜在盛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