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39. 如何提高学龄儿童营养素养?

问题39. 如何提高学龄儿童营养素养?

营养素养是个人获取、处理以及理解基本营养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营养相关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和理念,以及选择和制作食物所需要的技能。

提高学龄儿童营养素养,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积极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让学龄儿童逐步了解食物营养的基本知识,了解食物营养与生长发育、健康的关系。

让学龄儿童逐步认识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了解并传承中国饮食文化,认识不合理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饮食行为转变的好处,树立为自己的健康和行为负责的信念。

学龄儿童应知晓正规的营养健康信息来源。应把学校营养教育课程或活动,以及专业人员营养咨询作为信息的首要来源,还有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大学、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等发布的信息。

P184

(2)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应安排学龄儿童到农田、菜园、市场、超市和厨房,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掌握相关技能,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1)学龄儿童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的食物选购,了解并逐步掌握食物种类、搭配、食品安全等的原则和基本知识。在外就餐时,应参与点餐,了解食物的合理搭配。不购买路边摊食品,不购买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食用野生动植物。

2)选择预包装食品时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和营养标识,还要逐步学会通过看、闻、触摸等方式,对食品品质做出初步评判。

3)较大儿童应熟悉厨房,了解安全用火、用气和用电等事项,和家人一起准备食物,了解食物的适宜储存方法,减少食物变质导致的浪费,会进行简单的食物搭配,了解如何清洁食材,掌握先洗后切、适宜切制、生熟分开等原则。学会烹饪几种简单食物,会清洁餐具,并进行垃圾分类等。

了解食品安全五要素,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材料。

(3)家庭创造健康食物环境。食物环境是指物理、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一系列影响人们食物选择的因素和条件。

家庭是与儿童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家庭提供的食物、家庭饮食规则、父母营养素养和言传身教、喂养方式、餐饮行为模式等对孩子营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成员应尽量在家就餐。家庭要提供多样食物以满足平衡膳食的要求,制定家庭健康饮食规则并加以实践,如每天保证吃一次水果等。

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和支持孩子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不强迫或放纵孩子进食,不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不在就餐时批评指责孩子,并引导孩子遵循文明的进餐行为,传承优秀的饮食礼仪。

父母应创造机会和孩子一起去农场、超市、市场、厨房等,通过实践让孩子认识食物,了解食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学会选择和搭配食物,了解相关安全常识和常用的烹调方法,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学校构建健康食物环境。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营养健康政策、食物环境、同伴等因素对儿童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大。

1)学校应制定并实施营养健康相关制度,如校园食品销售管理规定,食品店和自动售卖机不销售含糖饮料,学校活动不接受高脂肪、高糖、高能量食品企业赞助,实行学生餐校长负责和教师陪餐制度,成立家校联合健康管理委员会等。

2)学校应提供营养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充分利用教室、食堂等场所,采用课程、班会、竞赛、宣传栏、手抄报、校园广播和视频、同伴教育、帮厨等形式,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3)学校应提供营养健康服务,如提供学生餐、健康体检、健康咨询、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的管理等。

4)学校配置相关设施与设备,如学校食堂和餐厅、饮水和清洁设备、小菜园等。

除家庭和学校外,社区和社会对儿童营养健康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学校周边一定区域内(如200米范围内)不进行食品的推广和促销活动,学校周边食品店不售卖“三无”食品,并增加易于被儿童识别和接受的食品营养标签。

政府管理部门对食品广告进行严格管理和限制,食品企业应根据学龄儿童的营养需求生产营养健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