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什么比我强——嫉妒

他凭什么比我强——嫉妒

小度成绩向来很好,每次考试总分都名列第一。

不巧的是,进入初二以后,小度的“克星”——小吉来了。小吉的爸爸妈妈在这个城市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儿子,他们把他从别的学校转了过来。

小吉到来之后的第一次考试,总分就高出小度5分,这令全班同学惊讶不已,更令小度嫉妒不已。“肯定是他原来的教学质量特别好,要是一开始我们就在一个班,我才不会让他超过我呢。”小度跟他的好友聊天时这样说。

小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暗暗地努力着,和小吉较劲。第二次考试,小吉又考了第一名,而且这次总分还高出小度8分。小度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小吉主要是英语、数学和地理三科成绩比自己好。“一定是老师阅卷的时候照顾他。”小度这样想。

小吉并不知道小度嫉妒自己,他常常主动和小度打招呼,与小度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同的是,小吉知无不言,只要自己懂的,就全盘教给小度,甚至一些做题的技巧也毫不保留地教给小度。小度却一点儿不领情,在他看来,小吉这种人就是虚伪。“想从我这里学到东西,没门!”小度在心里恨恨地想。

但小度渐渐发现,小吉不仅在学习方面比他强,打篮球也比他强。每次小吉上场的时候,那些经典的篮板球和投篮动作都会引来女生的尖叫声。小度看到这种场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好愤愤地返回教室

“不行,他已经完全盖过了我的风头,这样下去我怎么办呢?”不久,小度想到了一个“绝招”。小度从小吉转学的“原因”下手,用word文档伪造了一份“秘闻”,在一家打印店打印10份,趁黑夜贴在了学校附近显眼的地方。大意是,小吉之所以转学是因为他在原来的学校偷了别人的东西,被人揭发后很没面子,不得不转学。

第二天,小度若无其事地上学,听到同学们议论纷纷,他心里窃喜,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跟虚荣一样,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虽然人人都有嫉妒心理,但嫉妒心理通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而不显露。青春期的孩子则很容易被嫉妒心理所俘虏,从而深受其害。

有人把嫉妒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难以觉察的潜意识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很难为人们意识到。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通常不具有很严重的危害性,但它是普遍存在的。当潜意识的嫉妒心理进入意识的层面,就形成了嫉妒心理的第二个层次,即显意识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发泄性,通常嫉妒者会对被嫉妒者苛刻挑剔,散布谣言中伤诽谤,甚至搞人身攻击。显意识嫉妒心理再往前发展,就有可能形成变态的嫉妒心理,这是嫉妒心理第三层次,也是危害最大的一个层次。这时候,嫉妒者往往更加疯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并做出种种卑劣的行为,这样的嫉妒者无事不嫉妒,甚至不该嫉妒的也嫉妒。

当然,那些虚荣心强、独占欲强、耽于幻想及幼稚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而虚荣心、独占欲、耽于幻想和幼稚等特征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像例子中小度嫉妒他的同学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非常普遍。另外,青春期孩子不善于掩饰,因此,他们的嫉妒心理更为明显,伤害也更为直接。

潜意识嫉妒心理是人人都有的,显意识嫉妒心理和变态嫉妒心理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从孩子自身来看,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时期,他们往往非常关注自己的地位,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我意识还容易发展成自我否定意识,即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容易嫉妒,他们往往采用贬低别人的手段来抬高自己。而青春期的孩子理性思维不足,自我调节能力差,很难通过自身来排解嫉妒心理。在消费和学习上盲目攀比的孩子也容易嫉妒,因为有比较就有高下,一旦在比较中孩子发现某人比自己优秀,优秀者就容易成为他嫉妒的对象。前面例子中的小度就是发现了小吉比自己优秀才产生了嫉妒之心,因为小吉的优秀给他带来了“威胁”。从外在环境看,家长盲目鼓动孩子的竞争意识,又没有相应的挫折教育,使得孩子一旦在竞争中失败,就容易迁怒于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教师往往更欣赏和重视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被冷落者当然容易嫉妒。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嫉妒心理的观察和矫治,防患于未然,为孩子早日清除心灵的毒素,以便孩子健康地成长。下面就来看几条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