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做个时尚妈妈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所以,上网时容易误入歧途。因此,许多父母干脆严禁孩子上网。这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简单粗暴地禁止青少年上网,其潜在的负面作用,可能比上网的危害更大。
据报道,某城市一位姓刘的妈妈在12岁的孩子上网问题上就曾有过切肤之痛。每天到网吧找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采取过防、管、骂,甚至打的办法,其结果都收效甚微,有一次孩子为了上网还偷走了家里的200多元钱。后来,男孩的一则日记让刘女士改变了教育方法。无意中,她在孩子的日记中看到:“妈妈,其实我知道我不好,我不该惹你生气,我上网并不是为了贪玩,主要是因为新奇。家里没电脑我就去了网吧,以前我很少玩儿游戏,主要是看些汽车图片、视频和电影,但后来你管得太严了,我就赌气打游戏。”从此以后,刘女士改变了主意,常常与孩子聊天,谈网络上的健康的内容,给孩子买来两本计算机方面的书,还购置了一台电脑,陪孩子一起玩儿。当网络变得触手可及时,孩子反而不那么迷恋上网了。
作为当代人,如果不懂上网,则与文盲无异。如果父母不但自己不上网,而且还反对孩子上网,等于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却硬要让男孩拒绝现代文明,这是愚昧的做法。网络本身是中性的,它对人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全取决于上网者自身如何对待网络。好比一把水果刀,平时它是用来削果皮的,在歹徒手里它却可能成为凶器,在绝望者手里它还可以成为自杀的工具。这和刀本身没有关系,一切都由使用刀的人决定其作用。
父母引导男孩上网的前提是,自己也应该学会上网。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镇西在他的著作《做最好的家长》中写过这样一段经历:
现在许多父母都为孩子迷上网络而发愁,我却硬是把女儿拉上了网。而我之所以上网,则完全是因为我的学生的鼓动!没上网之前,总听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什么都是假的。所谓“听人说”其实主要是“听”报纸上“说”——时不时有报纸说谁谁在网上被骗了,甚至还有姑娘因“网恋”被骗而自杀!这让我对网络世界有了些恐惧感。我这把年纪的人当然不会“网恋”,但把精力抛洒在“虚拟世界”里,这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虽然用电脑写作已经四五年,但我一直拒不上网。不过当我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生活时,却发现完全不一样。先是试着看网络新闻,然后开始发邮件,接下来又开始在论坛闲逛。网络开始改变我的生活。
半年之后,我渐渐把精力集中于教育专业论坛“K12”,并担任了其中班主任论坛的版主。围绕“绝不培养告密者”“教育究竟是什么艺术”“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班主任工作的信念从哪里来”“质疑三好生”“班主任的崇高与平凡”“解放班主任”“后进生的提法是否妥当”等等热点话题,论坛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论辩的风暴,这种思想的风暴持续不断地延续着。透过这些激烈的论辩,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国有一大批班主任同时又是严肃的思想者,他们或许现在仍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确是中国教育的骄傲!可以说,论坛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想的魅力。
教育部曾有一位司长说,教育在线网站是中国最大的网上教师培训基地。作为这个培训基地的组织者之一,我每天都在感受着教师们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在网友们的影响下成长着。网络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工作方式,还是一种交往方式,或者说网络就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我们急切地想阻止或指导孩子上网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上网?”
几年前,我曾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教育者(父母和教师)不上网,就没有资格去指导孩子上网!”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在数字时代,父母和老师们面临的是再次社会化的问题。如果有人拒绝,他就没有资格讨论如何用好的东西影响孩子。现在的问题不应是让不让孩子触网,而是如何使网上有益的内容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对于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大潮,父母真的束手无策吗?北京某学校的阎老师说,自从他把自己的QQ号码和微信号码公布给学生后,突然发现与学生的沟通变得容易了,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密切了。他把这种方法推荐给学生父母,以前与孩子难以沟通的父母也尝到了使用网络的甜头。妈妈可以从与孩子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心理,帮助他疏导情感。
父母可以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匿名与他在网上聊天,这时,孩子是很容易让陌生人接近的。如果孩子在网上跟你讲一些秘密,父母也同样给孩子讲一些你真实的秘密,这样,即使以后孩子发现父母的真实身份,也会因为父母的平等民主的态度而化解。如果孩子在QQ或微信上跟父母聊了敏感的话题,比如,早恋、性等,不管孩子怎样进行描述,父母都不要发火,应该耐心引导。因为这是孩子信任父母的表现,千万不要失去良好的教育机会,从而造成孩子对敏感话题的误解。
如果孩子发现了父母的真实身份,父母一定要勇敢承认,告诉孩子自己只是想跟他交朋友,从而取得孩子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