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表扬型父母

(2)表扬型父母

父母故意惊讶地说:“是吗?”,然后接过试卷,认真地查看一下,微笑着说,“看来,你是下了功夫的,瞧,这不是比上次提高了2分吗?可不要小看这2分,如果你坚持不懈,每次都能提高2分,那可不得了呀!”

父母让男孩一起看试卷:“不过,你看这道题目是因为你的粗心造成的,尽管只有1分,但是,也是挺可惜的,下次一定要注意哦!”

尽管表扬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但是表扬的关键是要起到激励作用,重在精神赞赏。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物质需求仅仅是人的低级需求,人的高级需求是精神需求。可见,表扬男孩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盲目表扬,更不要夸大男孩的优点。

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经常受到父母夸奖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其成才率也不同,前者比后者高出5倍。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夸奖男孩。

1.表扬太多或太少

“你把你的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了?嘿,儿子你真棒!”为了培养男孩的自尊,家长们有时会把男孩变成受表扬成瘾的人。但是,你一定要明白,靠表扬鼓劲的男孩不会为了自己满意而追求实现各种目标。他会因很平常的杂事而期待别人的溢美之词,否则,他就可能会不想去完成自己分内的义务。

但是,如果父母只指出男孩是如何失败的,失败就会成为他的心理阴影。所以,我们建议,称赞和批评的比重应该是3∶1。如果批评的比例太高了,你的夸奖就可能是不真诚的或过度夸张的;如果夸奖的比例太低了,那么,你可能是太苛刻了。

2.男孩不需要“廉价”的表扬

11岁的男孩小辉是个“小懒虫”,平时不爱收拾房间、不爱叠被子。这天不知什么原因,他起床后顺手叠了一下被子。其实就是随便一卷,完全称不上“叠”。妈妈见状,于是表扬道:“儿子叠得真好,比妈妈叠得还要好呢!”谁知小辉小嘴一撇:“谁信呢?”妈妈说:“这有什么不信的?”小辉说:“当然不信了,我这叫叠被子吗?明明就是卷被子,你却说我比你叠得好,这不是说假话吗?”妈妈听了这话,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家长肯定、表扬孩子并没有错,但肯定、表扬必须中肯、得体,要有事实依据,要真实、客观、真心,切勿言不由衷。10~16岁的男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一般事物也有起码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如果父母用廉价的表扬去哄孩子,只会让他嗤之以鼻,时间长了,还会使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去表扬他,且表扬要客观,切勿夸大其词,这样才能被孩子接受。

3.表扬男孩要重过程

父母表扬孩子不要仅仅看重结果,还要看重过程。有些男孩比较鲁莽,常常好心办坏事,当男孩因为好心办了坏事的时候,父母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顿,否则,男孩以后可能不敢尝试,不敢去做事了。

暑假的一天,天气骤变,顿时大雨倾盆。小飞见阳台外面晾晒了衣服,就跑了过去,想尽快把衣服收进来。谁料想,一个不小心,把妈妈的白色T恤掉到了楼下。妈妈从厨房赶出来,得知衣服掉到楼下了,把小飞臭骂一顿:“你这孩子,这么点儿的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啊?”小飞听后委屈地低下了头。

谁都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大人也不例外。父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当自己好心办了坏事,被别人痛批了一顿时,心情会怎样?所以,不要动辄批评孩子,而要看重孩子做事的动机,如果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做事的过程是好的,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应该获得表扬。过后,父母再帮孩子分析“办了坏事”的原因,让孩子学会吸取经验。这样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