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束不纵容,男孩应该有他自己的交际圈

不约束不纵容,男孩应该有他自己的交际圈

有个上初二的男孩在日记中这样描写自己的父母:

我的爸爸妈妈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总是特别敏感。只要见我和他们没见过的人来往,他们就会对对方进行“资格审查”。穿着时髦的男生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女生不能交,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稍微不懂礼貌的也不能交。你说,我还能交到朋友吗?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和班上两个男生同路,被妈妈看见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就问我:“今天和你同路的那两个人是谁?”我真受不了妈妈这种质问的态度,但她总是对我说:“这都是为你好!”

还有一次,班上两个和我关系挺好的同学说想去我家串门。虽然我知道爸爸妈妈事后会审我,可我还是带他们到我家了。路上我跟他们说:“等会儿去我家,你们一定要说是我的同学,是来借书的。”我之所以这样嘱咐他们,是不想被父母骂,不希望弄得不愉快。

还好,这次爸爸妈妈给我留了点儿面子,没有赶他们走。但是,爸爸不时地到我的房间里来看看,其实就是在监视我们。这让那两个同学觉得很别扭,没待一会儿就说要走。

等我把他们送到楼下再回到家,爸爸脸色铁青地问我:“他们真是你的同学吗?”

我说:“这还有假,不信你去学校老师!”

爸爸生气地说:“你什么态度?爸爸是怕你交到了狐朋狗友,把你带坏了!”听到这话,我什么也没说就进了房间。

做父母的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出于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考虑,难免会过问孩子交往的对象。然而,像案例中的父母那样,对孩子一百个不信任,恨不得把孩子的交往对象当犯人一样审查,就显得太过极端了。

要知道,10~16岁的男孩已经是大孩子了,他们有自尊和人格,有强烈的交际需求,且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他们基本上也知道。父母如果对孩子交友不放心,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提醒孩子多交善友,而非一味地盘问孩子,限制孩子交友。

父母应该明白,交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孩子从幼年起,就有强烈的寻找伙伴做游戏的欲望,这是合群的表现。同时,交往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对培养孩子的情商极为有益。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非常重视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人交往。他让孩子全都到非教会学校读书,使他们有机会与各种背景的人接触,扩大视野。后来,他的四个儿子全部考进了哈佛大学,成为美国社会的杰出人士。

相比之下,很多长期被家长限制在家里的男孩,却因缺少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严重影响了性格、语言、智力、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朋友是老师,聪明、勇敢的朋友可以感染你的孩子;朋友是一面镜子,你的孩子可以从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朋友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是青春期男孩的阳光和空气,男孩应该有他自己的交际圈。

关于男孩的交际问题,父母既不能约束男孩交友,也不能放纵男孩乱交友。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这样指导男孩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