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找到“窍门”是关键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数学对于孩子思维的锻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数学教学要求孩子能够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解释和表达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概念;要求孩子具有用数学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孩子有一定的抽象思考能力。
初中阶段,孩子的数学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技巧,真正地理解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总体而言父母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数学教学要求,主要是帮助孩子养成三个数学学习习惯,即: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养成以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父母在平时辅导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欲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学业能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小升初以后,由于数学学习的难度明显增加,很多孩子一下子难以适应,数学成绩下降很快,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更大,数学语言更加抽象,思维方法更趋向于理性,知识内容整体数量剧增,知识的独立性也更强。由于难度的加大和父母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数学辅导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没关系,父母在这一阶段除了对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辅导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这对孩子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没有正确引导孩子的数学学习,导致孩子在数学学习上遇到过多困难,就会打击孩子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逃避心理,这对孩子日后的学习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
数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孩子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用处,以此对数学产生兴趣。
诚诚的妈妈非常注重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培养,每天诚诚放学之后,她都会故意出一些数学题目来考诚诚。
“哎呀,诚诚,快来帮妈妈算算这月我能发多少加班费啊,我第一个星期发了100元,然后我又加了2个星期班,一共可以领多少钱啊?”
“诚诚,咱们家的油连瓶子一共重1000克,每天妈妈炒菜都要用50克,用了一星期后,还剩下600克,那这油瓶子究竟有多重呢?”
诚诚的妈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给诚诚出数学问题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诚诚的兴趣,每次解完题目之后,诚诚都会觉得自己很厉害,已经能帮妈妈的忙了,而在这一过程中,诚诚对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数学成绩自然也非常优秀。
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学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呢?
1.讲究练习方法,不要盲目搞“题海战术”
毋庸置疑,要想提高数学成绩,多加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数学学习并非是买上几本教辅资料,不断地做题就可以解决的。这种“题海战术”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效果不大,其结果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父母要讲究方法,不要让孩子盲目做题,而是让孩子有目的地去学习和做题,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这样才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在考试中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孩子所表现的解题状态与平时练习中形成的习惯关系越大。如果孩子在平时解题时就表现得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就会充分暴露这些缺点,所以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孩子来做。如果孩子的基础知识不牢,首先应该打好基础,此时就应选择基础题来做;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做些有难度的题。如此一来,学习目的明确了,就不用进行“题海战术”了。
2.重视数学作业的练习
数学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孩子形成解题的技巧。数学作业最能体现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数学作业的练习。因此父母在平时就要提醒孩子重视数学作业,并让孩子独立完成数学作业。当发现孩子作业中存在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应及时提醒孩子,并尽快查明原因。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
父母在平时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写数学作业的习惯。在做作业前先让孩子对涉及的内容加以复习,在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之后再做作业。解题时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让孩子能够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遇到难题,要启发孩子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并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和解决方法,从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父母千万不要总是帮助孩子做题,这样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时依然不会解答。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养成规范的书写格式,做到解题过程简单、明白、完整。
3.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学习数学知识,既要重视做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不少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强调过程重要是因为重结果只会导致模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若遇到陌生题型往往就会束手无策。
如果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父母能够引导孩子注重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就会使孩子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例如,在运用一些图形方面的计算公式的时候,孩子不但应该记住它,还要理解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采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只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帮助孩子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另外,父母在平时还要从审题、解答、检查这三个环节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解题能力。
1.审题:要一边读题,一边思考
审题时,如果能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不仅可以提高解题速度,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加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在读题时记住题目的要求、条件和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孩子注重思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长此以往,孩子在读完题目的同时,解题思路也形成了,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其解题的正确率,而且也能够提高解题速度。
2.解答:适时利用草稿,快速理清解题思路
解答的步骤是孩子对题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判断孩子解题好坏的依据。解答过程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都能反映出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父母要培养孩子做题打草稿的习惯,应该专门为其准备一个草稿本,因为一张一张散乱的白纸容易丢失,也不便于检查时翻看。做题时,草稿本和课本都要放在桌子上,以便孩子随时都可以翻开来用,不需要花时间四处寻找,这样可以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检查:提高解题正确率
检查是做题的最后一个环节。孩子通过检查做题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发现自己做题的失误之处,也可以从中总结出做题的收获。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检查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并不仅仅是校对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检查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思考从这些题中获得了什么,巩固了哪些知识点等。这样日积月累,孩子在学习中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解题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