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徒成长为上海滩商界第一人
朱葆三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母方氏只好托人带他到上海一家卖罐头食品兼小五金的协记商号当学徒。
朱葆三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见了洋人更是张口结舌,成了掌柜眼中最没用的伙计,被分派到库房干苦力活。其他伙计见他呆头呆脑,当面叫他“阿木林”。朱葆三虽然外表有些呆,可是心地瓷实,他明白要想在这家洋货店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英语。可是,去夜校学习英语,每月须缴不少学费,朱葆三哪里付得起学费,到哪儿去拜师学艺呢?后来,终于被他发现了一个好机会。洋货店的邻近店家有一个学徒,家道比较殷实,家里人为了让他能早日发达,拿钱让他去夜校补习英语。朱葆三于是想方设法和这个“小开”套近乎,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都拿出来进行交际,趁机从他那里学了不少英语,同时他也留心听店里的掌柜与洋人之间的对话,有机会就私下练习,练到两眼发直,别人取笑他,他也听不见,这下子大家更当他是个傻瓜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葆三掌握了一口“洋泾浜”英语。有一次掌柜恰巧请假回家了,一笔大买卖谈不下去,把东家急得火上房,这时候朱葆三挺身而出,操着流利的英语与洋人交谈起来,这一幕把东家和所有伙计都瞧傻了眼。东家当然是识货的,他了解了朱葆三苦学英语的经过后立时对他刮目相看,着意培养他来挑大梁。除了英语,朱葆三还苦学语文、珠算、记账、商业尺牍等商业中要用的知识。他求知若渴,好学不倦,得到了店主的赞赏,店主夸他“勤敏朴诚,殊于常儿”。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电”“吸氧”,成为这个定海来的学徒日后成功的逻辑链上的第一环。
勤于学习的朱葆三白天跟师傅照看店堂,晚上抽空自学。17岁那年,“协记”的总账房去世,店主破格让尚未成年的朱葆三担任了总账房和营业主管。第三年,经理病故,店主干脆聘朱葆三担任经理一职。在协助经营“协记”期间,朱葆三分得不少红利和额外酬金,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短短7年中,一个学徒被提拔为总账房乃至经理,虽然是店主对他的赏识,但不可否认,也与他平日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密切关联。朱葆三再也不是那个傻乎乎的“阿木林”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他的眼光已经从一家小小的洋货店看到了整个大上海的生意场。
1878年,“协记”因店主去世而关门歇业,30岁的朱葆三用积攒的资本,在上海外滩新开河地区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慎裕五金店,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创业之路。
“慎裕”不同于“协记”,专营建筑所用的大五金。兴建十里洋场,当时正起步。朱葆三是行家里手,店里的伙计又全是精心挑选的有用之才,他还请来富有经验的顾晴川当总账房。顾晴川为人精明,中国近现代外交家顾维钧就是他的儿子。朱、顾联手,一改以往“守株待兔”式的门店销售办法,而是主动承接大建筑包工头批销。店小生意大,不到两三年,生意搞得红红火火,几千两银子的股本,一年中做出了几十万两的买卖,这在上海滩成了新闻。朱葆三由此掘得了“第一桶金”,引起了上海中外客商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