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身官场,英年早逝
语言学家胡以鲁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九个年华,是什么让一个开辟中国语言学的大学者英年早逝?笔者猜想,可能与其后来任职于司法部的经历有关。民国的很多学者游弋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这条路。
1914年,受同有日本留学归国背景的浙江老乡章宗祥的提携,胡以鲁在司法部就职。时章宗祥为司法总长,胡以鲁先后任秘书、参事,一直到民国五年(1916)底。书生意气的胡以鲁,面对旧中国军阀割据的黑暗官场,可能时时感到愤懑不平,逐渐酿成恶疾。胡以鲁的友人、晚清维新派人士宋伯鲁在《挽定海胡以鲁》中评价他的个性“赋性真淡宕,欲采芳洲杜”,说他喜欢悠闲自在。身在官场,胡以鲁也曾经设想能像鸿雁那样远走避祸,“鸿飞正冥冥,弋人忽张弩”,但还是中了“弋人”的暗伤。“劝君出幽谷,免自罗网罟。君病遂日增,发指复目怒。撒手忽西归,此恨成终古”。或许是面对诸多不平之事,也可能是出自对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领土与主权的行径不满,胡以鲁“发指复目怒”。宋伯鲁在诗中也同样流露出“不做亡国奴”的同感:“将为亡国奴,权作已死睹。我今营生塘,亦在钱塘邬。”充满激情的宋伯鲁甚至感到“生不如死”,他还在杭州选了墓地,给自己写了墓志铭,以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因此,从胡以鲁的朋友圈看,胡以鲁和宋伯鲁一样,都可以算是民国时代比较有正义感的读书人。
从现有的文献看,胡以鲁生前可能曾经在慈溪西山养病,并还有一位宁波的留日归国朋友相伴。笔者在《民国慈溪县新志稿》中发现镇海虞和钦所写的《简胡仰曾,时仰曾养疴西山》等两篇诗歌。虞和钦,曾留学日本东京清华学校及帝国大学理科,他发表的《化学周期律》一文,是我国最早介绍元素周期律的一篇重要文章。虞和钦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给胡以鲁的诗中说:“嗟君空有匡时略,恨我长无负郭田。”这说明胡以鲁是一名有报国理想的读书人。学术是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之所,处在民国那样的悲情乱世,能够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或许有点难。而要栖身官场,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做一名正直的官员,可能更难。可惜啊,这位中国早期的语言学大师,未到而立之年就这样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