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云与上海难民救济协会
《申报》1939年1月4日刊登的《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收款汇报第八号》中,其中有关于天津航业公司和董浩云的捐款记录:“天津航业公司五十元,方瑞六念元,叶绪耕念元,王更三念元,董浩云十元……”从报纸出版时间看,这是董浩云回到上海的第五天。1938年12月31日,董浩云结束了在天津的6年生活,回到上海。也就是说,董浩云一回到上海,没几天就代表天津航业公司,和各位同仁一起向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捐款,表明其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切关注。同时捐款的还有他的老领导叶绪耕、王更三等人。
叶绪耕(1884—1945),浙江慈溪人,也是宁波帮的航运企业家,他是天津航业公司的创建元老。1929年9月1日,天津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周作民为董事长,叶绪耕为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后董浩云筹备创建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叶绪耕投入股份,并调度融入大量资金,帮助董浩云实现远洋航运的梦想。
上海陕西北路414号的董浩云故居
王更三,曾担任天津航业公司的副经理,而董浩云就是王更三的秘书。1937年7月,天津航业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上海设立,王更三赴沪担任经理。王更三对董浩云有栽培之恩,两人情同手足。《船王董浩云在天津》一书收录多件董浩云与王更三的书函往来,王更三称董浩云为“云弟”,董浩云则称王更三为“更公”。信函中,董浩云多次为王更三“足疾”牵挂,“吾公最好先进院诊治足疾,好在通常业务诸同仁尚能对付”“足疾为一劳永逸计,如必须动手续(术),则不如早日就医为上策”等,反映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是一个与抗日救亡有关的慈善团体。淞沪抗战结束后,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处于日本军队的四面包围之中,上海成为“孤岛”。此时,有几十万难民(包含大量败退的伤兵)涌入租界。1938年10月,上海各慈善团体、商会、同乡会、同业公会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难民救济协会,宁波帮人士虞洽卿出任理事长。虞洽卿领导的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与其他的慈善团体合作,为解决难民问题募捐了大量的款项,设立难民收容所40余处,先后收容8万余人。
在参与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慈善捐款的过程中,董浩云与沪、浙难民救济协会的热心人士建立了友谊,在《董浩云日记》中记录了他与一些曾经参与难民救济协会工作的热心人士之间的交往情况。如1951年6月22日记录“赴董楚生处晚餐,文魁兄、何德奎兄又来访,共话故旧,至为忭慰”。文中的“何德奎”,抗战全面爆发后曾经在上海发起组织浙江难民救济会,并任副委员长。1981年7月5日记录“今晨十一时,真与我到大觉寺,晤顾毓琇、奚玉书”,文中的“奚玉书”,上海人,1902年生,复旦大学毕业,上海会计师公会常务理事,抗战全面爆发后曾组织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救济难民,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临时参议会副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