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上海到重庆,行走在抗日救亡路上
1937年11月底,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暨南大学准备西迁南昌,校内部分学生自告奋勇,成立暨南大学学生救亡团,一面作为学校西迁的先遣部队,一面沿途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救亡工作。
这支由60多个学生组成的暨大学生救亡团,其中就有沈纪云,以及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泰国华侨子弟卢维权,他们的爱情火花就是在抗日救亡的战火中擦出来的。
沈纪云随救亡团于1937年11月底离开上海,途经宁波、萧山、金华等地,一路上风尘仆仆,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白天他们分头粉刷标语,做街头演讲;晚上举行晚会,表演《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还有当时风靡一时的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演出的剧场总是挤满了观众,他们的演出激发了南昌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此外,暨大学生救亡团还派同学到中小学校举行报告会,讲述当前抗战形势和防空知识。没有演出的日子,晚上沈纪云和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学习讨论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夜深了,这些大学生就在地板上席地而卧。尽管当时物质条件很差,但是大家都以苦为乐,毫无怨言。
由于南京失守,日寇即将溯江而上,暨南大学决定取消迁校南昌的计划。暨大学生救亡团因此和许多各地流亡青年滞留在南昌。江西省政府于1938年1月成立青年服务团,省长熊式辉兼任团长,共产党人夏征农任副总干事。沈纪云加入服务团,为发动群众抗日救亡而继续奔波。
不久,暨大学生救亡团的团员们分道扬镳了。少数同学返回上海,选择继续在“租界”读书,而沈纪云和一些进步青年,则毅然选择去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圣地延安。
陕北公学,即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位于陕甘宁边区的看花宫,这里离延安只有几十里路远。沈纪云在这所学校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政治学习。毕业后,接受党的安排,她又回到重庆,以战区流亡学生身份,经教育部分配到四川大学英语系借读。1939年5月,她在川大入党,属于中共川西党组织的四川大学女生支部,后担任支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