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茵和她的丈夫胡山源

一、方培茵和她的丈夫胡山源

方培茵著《诞生》

方培茵,祖籍定海义桥,她在《舟山,我的家乡》中回忆说:我虽然是在苏州出生长大的,但我的籍贯却一直写浙江定海。这是舟山群岛的一个县城,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胡山源在《回忆定海之行》中也回忆说:培茵是在苏州出生并长大的,但她的老家却在定海北门外义桥(原名二桥)。

方培茵是上海女作家,曾经著有短篇小说集《诞生》(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年2月出版),内收《诞生》《上学》《手术》《断乳》《送老》《嫂嫂》《母亲的经验》《一个模范家庭》《抱》九篇文章。方培茵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她的丈夫胡山源一起于1941年创办集英学校,地点在上海愚园路668弄同安里12号,先开办小学,后扩充为中学。胡山源自任校长兼教员,教务由方培茵负责,这个学校也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免费学习的学生占了四分之一。

方培茵也是一名昆曲爱好者,由此,结识了同样酷爱昆曲艺术的定海商人吴兴馀。吴兴馀是民国时期舟山电灯公司经理,后来和方培茵一起创办了义桥小学。

胡山源(1897—1988),原名胡三元,江苏江阴人。1920年肄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他是一位知名作家,也是一位辛勤耕耘的教育园丁,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作为方培茵的丈夫,胡山源可以说是定海人的“半子”。

1923年,当时26岁的胡山源受时代变革思潮影响,与挚友钱江春、赵祖康等组织新文学社团“弥洒社”,出版《弥洒》月刊。胡山源在联络文学青年投身新文学运动的同时,积极从事小说、新诗、散文、戏剧等创作。小说还得到鲁迅先生赏识,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他用过40多个笔名,擅长多种文学体裁写作。胡山源创作生涯历尽坎坷,1957年“反右”时,胡山源受到冲击,“文革”期间又遭批斗,从此在文坛上销声匿迹,隐居江苏江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山源冤案得以平反,重见春天。1980年,胡山源加入中国作协江苏分会,1984年加入中国作协,并被特邀为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名誉代表。其晚年仍然创作不断。1986年9月,江苏省文联等5家单位为90高龄的胡山源举行了文学创作70周年纪念会。

胡山源热心教育事业。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任河南开封中山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教师,1951年后历任福州福建师范学院、扬州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胡山源也长期致力于中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在松江景贤女中、苏州乐益女中等学校任教,还曾先后担任上海惠风小学、集英学校校长。

胡山源原配夫人徐云,1922年由于难产不幸去世。方培茵为胡山源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她的作品多发表在胡所办的刊物上,他们以文结缘,又都是昆曲爱好者,1929年冬两人结婚,终成百年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