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衷慈善公益的定海商人
刘松甫,首先是一位定海籍商人。在《宁波帮大辞典》的附录中,有一份上海总商会的会员名单,记载着1916年上海总商会浙籍会员,分帮会员“刘松甫 国观 定海69(岁) 瑞泰祥洋货号”。据《上海市棉布商业》等资料显示,刘松甫是一位洋行的买办。
在光绪《定海厅志》“重修职名”中,有以下记录:“知府衔 刘国观 字松甫。”这一段记录显示,从商致富的刘松甫确实是殷富人家的当家人,其对故乡重修《定海厅志》的工作也出资出力颇多。
1916年时,刘松甫已经69岁,从这一信息推断,他的出生时间大约是1847年。据一些资料记载,初期刘松甫是主业棉布的瑞泰祥洋货号店主,后来通过棉布批发贸易,与洋行交往多年,并略懂英文,逐渐获得洋商的信赖,1905年被英商祥泰洋行聘任为买办。批发商兼买办,可获得不少便利的条件。刘松甫和英国商人的关系非常不错,以至于后来他和祥泰洋行一位英商的夫人共同合作编译了一本画册,这是后话。
刘松甫,又是一位慈善家。
从事买办和洋货批发,让刘松甫的家境十分殷富。作为绅商的刘松甫,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开展慈善活动。当时的旅沪定海商人在慈善事业方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抱成一团,相互支持,共举善事。刘松甫和朱葆三、韩山曦等沪上定海籍大善士的关系非常不错,刘松甫多次参与朱葆三等发起的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捐款、各地水灾火灾捐款救济、沪上定海会馆建设等公益活动。
清光绪辛卯(1891)正月初二那场大火,毁去定海全城约三分之一,2000余户灾民失去了居所,古城居民遭受劫难。寓沪定海籍绅商纷纷捐洋乐助赈灾,王克明、朱葆三分别捐洋四百元、二百五十元,刘松甫捐洋五十元……
1916年沈家门发生大火,旅沪定海同乡也纷纷捐洋抚恤受灾贫民,朱葆三捐洋二百元,刘松甫等捐洋五十元……
深得《朱柏庐治家格言》的精髓,刘松甫谙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等道理,每逢家族喜事,他都不大操大办,而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慈善事业。
1894年3月,刘松甫把祖母太夫人九秩寿辰的寿宴款洋二百元,捐给上海仁济善堂筹振公所用作慈善公益。“分西母之蟠桃,慈云普济;树北堂之萱草,爱日常绵。定征百岁长春,合颂万家生佛。”沪上慈善家施善昌(字少钦)因此在《申报》发祝词谢捐。
1898年3月,刘松甫家有“添丁”之喜,满月之际,亲朋好友纷纷致以贺礼,本拟“汤饼会”(即现代意义的“满月酒”)申谢,但刘松甫“第念穷民无告,枵腹堪怜,爰节筵赀洋六十元移助施粥,即为亲友造福”,他把准备办酒席所用的六十元捐助施粥了。
刘松甫慈善捐款数量颇多,他以自身的行动,守护着《朱柏庐治家格言》所提倡的“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的治家理念,也为后代树立了榜样。
关于刘松甫在定海的老家,由于资料不详,难以考证。据李仁娟《刘半城的故事》一文所述,定海刘家是一个绵延四百余年的大家族。乾隆年间,刘氏先祖返定谋生,刘家人多,圈了竺家弄以东大片土地,几乎占有半个城邑,故称“刘半城”。至近代,不少刘氏后人迁居外地谋生。与刘松甫同一时代的,在上海滩上比较活跃的竺家弄刘氏商人,有刘东锋等人。刘松甫是否属竺家弄刘氏一支,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