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鉴的慈爱之心与定海商人的慈善事业一脉相承

三、蒋鉴的慈爱之心与定海商人的慈善事业一脉相承

蒋鉴的爱心行动,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家族式传承。蒋鉴母亲早逝,虽然其从小缺乏母爱,但是外婆、舅舅的悉心照顾和教导,让她从小对救贫济困的爱心行动耳濡目染。

蒋鉴出身宁波帮绅商,其丈夫是救死扶伤的良医,其爷爷、叔伯、舅舅都是定海绅商,其公公也是镇海绅商,都是热衷于慈善的“义商”,他们热心于捐资助学、救贫济困、扶持乡邑的各种公益活动。翻开《定海县志》《宁波帮大辞典》等文献,他们的事迹散记于其中,他们或许只是众多捐资名单中的一个,但是串起来却是一个家族、一个乡帮的集体品性。

蒋鉴的爷爷叫蒋克皆,《申报》1888年2月1日记载山东、直隶、河南、皖北赈灾:“执载生洋行交来蒋克皆今婉于归喜筵移赈四十元”,当时的蒋克皆是载生洋行的买办,这是一家设在上海的英国商行。蒋克皆把女儿出嫁的喜宴费用四十元作为赈灾款捐了出来。

晚清时期,定海设有体仁局。这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定邑绅士沈有澜、孙玉瑞等捐建的善堂,为旅外定海乡人停榇之所。在舟山博物馆征集并收藏的《浙定体仁局征信录》一书介绍捐资助建者名单中也发现有“蒋克皆”的记载。据凌金祚老师在《定海体仁局与征信录》一文中引用相关资料说:“从同治六年至光绪六年,以个人名义捐助(体仁局)的部分绅商有:朱宝珊、韩山曦、赵锦堂、陈大山……蒋克皆、邱春棠、徐笠塘。”

翻阅民国《定海县志》,在定海旅沪同乡会捐印的启事中,看到了蒋昌林的信息,他正是蒋鉴父亲蒋昌炽的大哥。而且,在这份启事中,还看见王启宇的大名。王启宇,捐洋一百元;蒋昌林,捐洋五十元。从中可以发现,蒋昌林和王启宇,都是定海旅沪同乡会的成员,他们可算是同乡加朋友,都热心公益事业。

在王美玲老师撰写的《清末民初定海的捐资办学者》一文中,也同时发现蒋昌林和王启宇的大名。民国十年(1921),旅沪实业家刘鸿生以其经营的“天来”“大来”两家工厂全部资产232500元,捐资创办“定海公学”。王启宇捐款500元,蒋昌林捐款200元。能捐资200元,说明白泉蒋氏的家业也着实不错。

蒋昌圭也是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宁波旅沪同乡会建筑新会所,设立商业学校,他积极拉捐助,自己也热心捐资,造福桑梓。据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申报〉宁波旅沪同乡社团史料》上册引《申报》1918年10月11日新闻记载:为设立商业学校,“蒋昌圭君募蒋昌林君五十元”,又《申报》1918年10月12日新闻记载:“蒋昌圭君继募翁定初、陈悦芳二君一元……蒋君自助一百元。”这些说明蒋昌林、蒋昌圭兄弟在定海和宁波两地多次捐款办学。

近代以来,定海帮商人的“义商”文化不仅凝聚着无数善行善举,他们在服务定海同乡、建设故乡舟山方面,不断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在文化与道德传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也体现出积极意义。蒋鉴之所以能够无私奉献,毅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义务照顾抗日伤病军人,倾其家财承办四川省第五保育院,细心抚育幼童,与定海帮商人慈善公益的“义商”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邓颖超曾经在《新华日报》发表《痛悼蒋鉴》,称赞她“是妇女界的模范,是抗战中伟大的时代的新的贤妻良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可以说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中,是定海帮“义商”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这位伟大的抗战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