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进校舍,校园的北侧是潘尚林教学楼,那是定海商人潘尚林的女儿潘曼芳捐资兴建的。潘曼芳1916年出生于定海,1931年去上海读书。1948年移居香港,开设源源金号商店。1952年移居马来西亚,后在澳大利亚定居。曾任香港舟山同乡会筹委会副主任、香港舟山同乡会名誉会长。潘曼芳女士还担任舟山东海职业专科学校(即东海学院前身)名誉董事长,并在海内外不遗余力地宣传东海学院。1989—2004年间,潘曼芳女士不辞辛苦,不顾年高,先后六次回乡视察东海学院,为其发展壮大献计出力,使得东海学院日渐兴旺。
潘尚林教学楼
1989年,潘曼芳女士捐资人民币50万元,建造潘尚林教学楼,当时的这笔款是潘女士把位于环城南路的那套父亲留下来的老房子作价50万元捐献的。说起这套老房子,也很是有名,定海人称它为潘家大屋。这座钢筋水泥结构、占地880平方米的小洋楼在当时的定海也算非常时髦了,依水而建,装修豪华而不失高雅。李仁娟老师是这样描绘潘家大屋的:“一楼地面统铺彩色马赛克;二楼为席纹地板,天花板用石灰堆塑,门窗采用进口柚木精制而成,窗玻璃皆为高档五彩花玻璃。”至今风采不减当年。舟山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舟海军接管此屋,后作为海军招待所。潘家大屋在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了产权变更,海军某部以50万元之价收购了它。潘家后人继承先人爱国爱乡之遗志,把所得之款捐献给当时的东海职业专科学校建造教学楼,且以“潘尚林教学楼”名之。1991年6月25日,东海职业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潘尚林教学楼、仁夫阁综合楼落成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乔石同志还为学校题词:“群策群力育英才,艰苦奋斗建设新舟山。”
潘尚林是定海小盘峙人,1888年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早年丧父。潘尚林16岁去上海学泥水匠,凭着精明能干、刻苦勤奋,渐渐在上海滩立足,经过艰辛创业而逐渐成长为建筑大包头。潘家具有热心慈善事业的传统。抗战时期,潘尚林曾在上海帮助许广平主持的上海妇女慈善救济联合会设计建造灾童教养所,捐助了一万元建造费。在定海,潘尚林于民国十七年(1928)出资把老的状元桥修建成钢筋水泥平桥,改变了原先的上下台阶,使得车辆过桥十分方便。新桥建成那一天,城内外民众奔走相告,齐来庆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潘曼芳女士关心家乡发展,1982年以来,多次回乡探亲、祭祖,捐资为小盘峙岛建造输电工程,解决岛上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潘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