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南丁格尔”

一、“中国的南丁格尔”

抗战时期的蒋鉴名片

蒋鉴和周明栋夫妻婚后在武汉开设诊所,后蒋鉴担任汉口第五陆军医院(伤兵医院)护士长,从此与抗战伤兵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觉得救护抗战先锋——受伤战士,是一项最有意义又最为迫切的工作。她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阔太太”。

凭着对全民抗战这一伟大事业的热爱,她首先发起开设救护训练班,请来自己的丈夫和其他医师朋友来做志愿者义务授课,教室的课桌都是她自己动手布置,茶水也是她亲自准备。培训班结业后,她一一做十多个女孩子的工作,有时几乎是哀求她们留下来一起参与伤病护理工作。蒋鉴的一片爱意终于感化了所有人,这些女孩子都留下来了,成为一名光荣的抗战护士!她又动员全家老少和这些护士,赶制几十套白色的护士服装,她要让这些姐妹们穿得整整齐齐的。就这样,一支正规化的护理队伍拉起来了。

在伤兵医院,蒋鉴做得最为辛苦。她爱护伤兵胜过爱护自己。伤兵医院床位不够,有时候往往满地都是前方撤退下来的伤兵。为了给伤兵拣出嵌在血肉里的碎骨,她往往蹲着身、弯着腰,一干就是数小时。她小心翼翼,尽量安慰伤兵,减轻伤兵的痛苦。伤兵的性情有时候很暴烈,她总是和蔼可亲地像对待亲人一样侍奉着,毫无怨言。有的伤兵不能自己吃饭,她就喂给他们吃;行动不便的,她就为他们洗脚、擦汗……她的工作是没有时间概念的,白天劳累不算,到了晚上,她还要忙着为伤兵代写书信、缝补衣服。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往往是伤兵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她便要做几大桶应时过节的食品,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使伤兵们感觉犹如在家里过节一样温暖。她把全家上下都动员起来了,让公公婆婆为伤兵写牌子。伤兵中有贫血的患者,她请丈夫周明栋给他们打补血药针。她八岁的儿子也知道把零花钱省下来,经常买一些糖果、面包看望伤兵叔叔,为他们唱歌。医院里饮水设备不足,她送给每一个伤兵一个瓷茶壶和一个搪瓷杯。伤兵们康复返回部队,她又赠予毛巾和食品……在她的心底,这些伤兵似乎就是她的儿女,她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她生前有一段自述,是这样写的:

我一见伤兵们真太可怜了,伤口大者如碗,有的进口小而出口甚大,有的骨部粉碎,痛极呻吟,我见了当时就忍不住流泪了。他们都是我的同胞,就同我的兄弟一样,如此遭受敌人残害,我何忍心离开他们而不去侍奉他们、安慰他们呢!我非但不嫌他们肮脏,反觉他们非常可亲可敬,因此立刻自誓:战事一天不休,我的救亡工作一天不停,宁愿牺牲一切,以国家为前提。

中国的“南丁格尔”,是冯玉祥先生对这位“伤兵之母”的称誉。冯玉祥将军得知蒋鉴的事迹时说:“周夫人为抗日既出力又出钱,假如我国人人如此,何愁倭患不除。”并作长诗《悼“伤兵之母”》说:“周夫人,女英雄。出钱出力救伤兵,南丁格尔难比美,我曾作诗记其行。三年努力迄不懈,鞠躬尽瘁效忠诚。噩耗忽传夫人死,千万伤兵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