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孙尔瓒与黄炎培

名士孙尔瓒与黄炎培

孙尔瓒(1873—1948),字釐卿,晚清举人,民国定海名士。其故居即孙举人大院,位于定海城区太保庙弄25号,为舟山市市级文物保护点。孙尔瓒曾经出任定海县教育科长,捐资助学兴学堂,教书育人行公益。日寇入侵舟山,孙尔瓒拒任地方自治会会长一职,高风亮节,诚为一代名士。

孙尔瓒精文史,工诗词,善对联,通书法,其曾与孙诒谋合作共撰成仁祠对联,讴歌南明抗清志士以及清代定海地方官员缪燧等人:

孙尔瓒

殉节以胜朝为最,葬同穴、祭同堂,当年慷慨捐躯,想碧血横流,丹心长照。

好官自常郡而来,缪事前、庄事后,今日继承芳躅,喜山光依旧,庙貌重新。

成仁祠是为奉祭南明鲁王妃嫔以及官兵臣民男女18000余人殉国忠魂所建。热心公益事业的孙尔瓒是定海成仁祠董事会成员,受定海县公署和定海县成仁祠董事会的委托,负责当时的成仁祠扩建工程,并重编《定海成仁祠备录》历史文献。

黄炎培则是近现代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与孙尔瓒的交往,就与成仁祠有关。

话说1934年春,黄炎培应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之邀,在浙东视察公路,考察名胜。从温州永嘉返回上海,轮船于4月17日早晨停靠定海,约有半天的停泊时间。黄炎培偕同浙江省建设厅一行登上定海道头,开始“舟山半日游”。先是上岸到大教场参观浙江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考察舟山水产职业教育。然后登镇鳌山,访成仁祠。在成仁祠,见“道旁宫井埋青草”,黄炎培满怀痛悼之心,“三百年来碧血新,谢山一记犹堪考”。踏入成仁祠,见正殿供南明监国时大学士张肯堂等殉节诸人遗像或牌位,共有一百二十。后屋祀鲁王妃嫔,左右屋祀殉难职官妇女及士民妇女,一个个的名姓牌位排满了整个堂宇,黄炎培为之肃然。黄炎培读壁间《明季诸先烈舟山殉国始末记》《舟山宫井记》诸篇,览诸先烈遗像,陈列井井有条,“深叹此中有人”,他对成仁祠的建设管理感到由衷的钦佩。孙尔瓒当时不在现场,黄炎培当即向旁人打听成仁祠的主持者是谁。黄炎培深感南明抗清史迹的现实意义,20世纪30年代,值此日寇侵华,国土日益沦陷,在民族遭难的危急时刻,中华民族需要一种同仇敌忾的烈烈英气。黄炎培委托定海民众教育馆杨君抄写成仁祠的相关文史材料,要带回上海细细研究。

当黄炎培得知是家住定海南郊的孙尔瓒先生主持打理成仁祠事务,他当即于当天下午上船之前打电话联系到孙尔瓒先生,希望通过书信交流,获得成仁祠更多的资料信息。尽管由于行程匆忙,黄炎培与孙尔瓒未能在定海谋面,但是此后两人通过鸿雁往来建立了深厚的笔墨之缘。

笔者查阅《黄炎培日记》,多次发现黄炎培写信“复孙釐卿”的记录。如:1934年5月1日、1935年3月6日两次“复孙釐卿”,1935年9月16日“讯定海南郊孙釐卿”等等。黄炎培先生曾经回忆说:“率然投简,乞示其详,不我遐弃,邮筒往返,一年以来未尝有间。”黄炎培在繁忙工作之余也不忘开展成仁祠的资料整理工作,如1935年4月2日日记中记载:“整理舟山殉难诸人资料。”这使他更进一步了解了舟山在南明鲁王监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

1934年4月30日,黄炎培专门赋诗一首为孙尔瓒贺寿,诗题为《答定海孙釐卿(尔瓒)兼寿六十》,诗云:

锁山一角井祠新,阐旧扬潜大有人。

看竹未须问园主,驰书重为数家珍。

恰逢入世周花甲,便顾疑年□亥身。

鸡犬平安余乐土,不其带草却黄巾。

1935年12月13日,黄炎培还应邀为孙釐卿作《定海成仁祠备录序》。序言中借古喻今,既对南明志士的豪气冲天充满了无限感慨,“有明之亡,为国捐躯者,自宗室、达官以迄平民,自通儒以迄颛蒙,无男无女,无长无幼,若是其夥颐,如水之赴壑,如客之思归”。也对国难时期政府消极抵抗的行为充满了愤懑和担忧,“自始祸以逮至今,但闻有不抗者,有从逆者,罕闻有战死者;但闻有义民,罕闻有义官。此何故耶?此何故耶?”问声连连,其忧国忧民的志士之心跃然纸上。

黄炎培与定海名士孙尔瓒能成为志趣相投的知交,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曾经是晚清举人出身,都善诗善书,都秉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美德,曾多次拒绝反动当局给他们的官职任命而不愿同流合污,都重视教育公益事业……

黄炎培与定海名士孙尔瓒,能成为志趣相投的知交,或许是一种缘分。古城要塞定海,是一座英雄之城,而成仁祠,则只是阅读这座英雄之城一段段历史记忆的一扇窗户。而正是这一扇古城文化的窗户,让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与定海名士孙尔瓒成为知交。